•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3-08-19 00:44:12 來源:

    四氣五味的藥材有哪些(四氣五味)

    導讀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四氣五味的藥材有哪些,四氣五味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中藥有四氣五味...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四氣五味的藥材有哪些,四氣五味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中藥有四氣五味之說,食物與藥物同源,因此食物也有四氣五味。食物的四氣,是指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也稱四性,加上不寒不熱的平性,有人也稱為五性。因為涼僅次于寒,溫與熱性質相近,所以實際上僅是寒、熱兩個方面的性質。此外還有平性食物,其寒熱性質不怎么明顯。食物的“性”與藥物的“性”是相似的。食物的性是從食物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反應中總結出來的,與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了解食物的性,就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飲食宜忌。中醫認為,治療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者涼性;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是溫性或熱性。《神農本草經》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同理,只要是熱性溫性的食物,寒證和陽氣不足者就適宜食用;只要是寒性的或涼性的食物,熱證或陽氣旺盛者就適宜食用。或者說寒性或涼性的食物寒證或陽氣不足者應忌食;熱性或溫性的食物熱證或陽氣旺盛者應忌食。

    2、食物的寒與涼、溫與熱,是因其程度差異而區別,溫次于熱,涼次于寒。通常而言,性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平肝安神、通利二便之效,如粟米、小麥、大麥、蕎麥、谷芽、薏苡仁、蘋果、柿子、蘿卜、梨、紫菜、茶、綠豆、草莓、羅漢果、茭白、冬瓜、絲瓜、茶油、蜜、蘿卜、萵苣、芹菜、西瓜、苦瓜、黃瓜、羊肝、鴨肉、兔肉、蟹、蚌蛤、黑魚等,主要適用于熱性病證,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心煩、頭暈頭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此類食物也是素體陽熱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選的保健膳食。

    3、性溫熱的食物,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通經活血之效,如姜、蔥、韭、蒜、糯米、西谷米、高墚、燕麥、白豆、甘薯、辣椒、酒、油菜、胡椒、南瓜、梅子、山楂、大棗、楊梅、生姜、雞、黃鱔、帶魚、羊肉、海鰻等,適用于寒性病癥,臨床表現為喜暖怕冷、肢體不溫、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薄等,此類食物又是平時怕冷的虛寒體質理想的保健膳食。

    4、平性食物,具有平補氣血、健脾和胃、補腎等之效,不管寒證、熱證皆可使用,也可供脾胃虛弱者保健之用,如秈米、大豆、玉米、粳米、黃大豆、芝麻、豆油、面制醬、青菜、薺菜、卷心菜、茄子、冬瓜、橘子、人乳、豬肉、牛肉、鴿子、鯉魚、鯽魚等。

    5、不懂食物之性,就無法正確掌握飲食宜忌的原理。清代醫學家黃宮繡說得好:“食物雖然為養人之具,然亦于人臟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藥之治病為一理,合則于人臟腑有宜,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于人臟損,而即增病促死。”只要是寒性或涼性食物都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適宜于熱性病或者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只要是熱性或溫性的食物溫中、散寒、補陽、暖胃等功效,適宜于陽虛怕冷,虛寒病癥食之。

    6、此外,食物還要適宜于四時氣候,《素問·六元下正紀大論》云:“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此其道也。”這就是說寒冷季節熱性、溫性的食物宜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少食;炎熱季節要寒性、涼性的食物宜多食,熱性、溫性的食物宜少食,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總之,食性如藥性,飲食宜忌要根據食物之性,結合身體素質、疾病性質、四時氣溫變化及時靈活掌握,合理地選擇,科學地搭配。

    7、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酸、辛、苦、甘、咸五味。五味在起初時是以食物真實的味來闡明食物的性質,但以后因為真實的味所代表的某種功能和作用經常不足以反映該食物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有不一致的。在此情況下,逐漸發展成某味即代表某種功能和作用,并不與其實際的味相符合,這種味就成為抽象的味,僅是代表某一食物性能的作用而已。食物的五味是從藥物的五味轉化借用而來的。食物因具有的味不同而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性味不同,陰陽屬性也不同。如辛甘發散為陽,酸咸涌瀉為陰等。五味是中藥用以歸納解釋藥用食物的藥理、營養之效和用于指導臨床用藥配膳的依據之一。五味雖抽象代表某種食物作用的符號,但食物的原味也確實反映了該食物所具有的化學成分,以味道而言明食物的性能和作用,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各種味道都為其相應的成分所致,也各有其作用。

    8、酸味,包括澀味,有斂汗、止瀉、澀精等效,如梅子、杏子等。適量食用,可用于多汗、久瀉、遺精滑精等病癥,多食則引起筋脈攣縮;酸味與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傷口渴。

    9、辛味,有宣散、行氣、通血脈之效,如生姜、蔥白、紫蘇、辣椒、茴香、蓽撥、砂仁、桂皮等,適用于外感表證或風寒濕邪之癥。

    10、苦味,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瀉下之效,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于熱性病發熱、煩渴、氣逆咳嗽喘氣、嘔噦諸癥,多食有損脾胃陽氣,導致滑瀉。

    11、甘味,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之效,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棗、飴糖等,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脘腹疼痛等癥,多食則窒塞、滯氣,滿悶不適;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稱,有利尿除濕之效,如薏米、薺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濕內停水腫、小便不暢等癥。

    12、咸味,有軟堅、散結、潤下之效,如海蜇、海帶、豬肉等,適用于痰熱咳嗽、痞積脹滿、大便燥結等癥。

    13、中醫的五味學說還包含五味與五臟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靈樞·五味論》還說:“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中醫學認為,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飲食五味用之適宜,則對人體有益,若因過度偏嗜則可導致疾病,或在五臟有病之時,也應適當調整飲食五味。《靈樞·五味論》中就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油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哎;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免心。”《素問·宣明五氣篇》也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若不遵循這些宜忌原則,硬行多食,必由此而生百病。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所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也。”由此可見,食物的五味,與人體的健康長壽有直接的關系。

    14、飲食的五味不僅要結合食物的四氣,而且也要根據四季氣溫的變化、病情性質和身體素質而定。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食物五味理論,正是指導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依據。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健康;五味偏嗜,或不有悖宜忌,就會使五臟失調,導致疾病。因此,飲食要求知四氣,懂五味。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