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3-08-27 08:52:11 來源:
日暈現象是怎么回事(日暈出現有什么預兆)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日暈現象是怎么回事,日暈出現有什么預兆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日暈(Rì Yùn
2、氣象專家介紹,日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卷層云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當光線射入卷層云中的冰晶后,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層云時,天空中會飄浮著無數冰晶,在太陽周圍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將同一種顏色的光折射到我們的眼睛里形成內紅外紫的暈環。天空中有冰晶組成的卷層云時,往往在太陽周圍出現一個或兩個以上以太陽為中心、內紅外紫的彩色光環,有時還會出現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點和光弧,這些光環、光點和光弧統稱為暈。
3、日暈是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光現象,圍繞太陽環形,呈彩色。日暈的出現,往往預示天氣要有一定的變化。
4、日暈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象。“日暈”有全暈圈和缺口暈。日暈是卷云、卷層云形成的環繞在太陽周圍的彩色(或白色)光環或光弧,色帶排列內紅外紫。日暈有時也被稱為“日枷”,有全暈圈和缺口暈。據專家介紹,日暈是日光通過卷層云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當光線射入卷層云中的冰晶后,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實際上,有卷層云時,天空飄浮著無數冰晶,在太陽周圍的同一圓圈上的冰晶,都能將同顏色的光折射到我們的眼睛里而形成內紅外紫的暈環。天空中有由冰晶組成的卷層云時,往往在太陽周圍出現一個或兩個以上以太陽為中心內紅外紫的彩色光環,有時還會出現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點和光弧,這些光環、光點和光弧統稱為暈。
5、當光環半徑的對應視角在22-46之間的角度,人們可以肉眼觀察到“日暈”現象。云層中冰晶含量越大,陽光產生折射后所呈現的“日暈”形狀就越小,光環也就越顯著,容易使人觀察到;反之,則無法形成“日暈”,或者即使形成也無法在地面上清楚地觀察到這一現象。
6、“日暈”多出現在春夏季節。民間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諺語,其意思就是若出現日暈的話,夜半三更將有雨,若出現月暈,則次日中午會刮風。日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出現日暈天氣有可能轉陰或下雨。但說這種現象可以預兆今年氣候的旱澇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7、日暈出現時不要長時間用肉眼觀看日暈,以免灼傷眼睛。
8、天氣要下雨時,往往會在高空中出現象鳥類羽毛般的卷云,接著在卷云的下面6千米左右空中出現含雨的卷層云。由于氣溫低,云中的水滴變成六棱柱狀的小冰晶。太陽光能穿過云層即在小冰晶上發生折射,看上去在太陽的周圍出現一個圓圈,由內而外呈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就是日暈。
9、然而美麗的日暈卻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預示著災禍。從陰陽學的角度看,日暈的出現和陰陽交和有關系,陰陽交和則意味著男女關系。因此,古人說“暈,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陰陽不和,昏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則此氣盛。”(《爾雅.釋名》) 又說“暈不時見,女謁亂公。暈者,陰陽交接之氣,陽唱陰和之象。今失節不見,似君心在房內不修,外事廢禮失義,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謁亂公。’”(《易通卦驗》) 或說“清明后十日暈始見,小雪日暈藏不見,暈不收藏,婦不專一。”
10、日暈的另一個預兆就是戰爭或者武力。在古代兵陰陽家看來,日暈是引導進攻的標志,“暈,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因而隨著虹進攻它停駐的位置,必然能獲得勝利。“日暈有白虹貫內出外者,從所止戰勝。”(《雜兵書》)“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黃帝占軍訣》)
11、大家最熟悉關于日暈的說法就是白虹貫日。通常認為日為君王之象,虹為臣象。白虹貫日可以認為是臣下弒主的象征。兩個著名的刺客故事出現了這個形象。第一個是“聶政刺韓相,白虹貫日。”(《戰國策》)據說“韓適有東孟之會,韓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衛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韓傀。韓傀走而抱哀侯,聶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殺者數十人。”(《戰國策》)這次刺殺真是驚天動地,聶政置兵戟衛士而不顧,直上而殺韓傀,居然一刀刺中兩人,真是宛如白虹貫日啊。
12、另一個就是刺秦王,“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史記·鄒陽列傳》)這個說法語焉不詳,讓人迷惑:既然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征兆,應該是成功之象,為何燕太子丹要害怕呢?但是另一種說法卻是“荊軻發,后太子見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后聞軻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列士傳》)既然貫日不徹,當然預示著刺秦不利。
13、早期古人對于日暈的成因認識大多從陰陽學出發,或者認為日暈是其他天體變化而成,比如認為“鎮星散為虹霓”(《河圖稽耀鉤》),“樞星散為虹霓”(《春秋運斗樞》),“霓者,斗之亂精也。斗失度,則投霓見”(《春秋演孔圖》)。到了唐代,古人對于日暈虹的認識已經接近了現在的說法,著名學者孔穎達認為 “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禮記·月令》疏)以“斜風細雨不須歸”而聞名的唐代詩人張志和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模擬成虹的實驗方法,“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而不可直者,齊乎影也。”(《玄真子》)到了南宋,以地理學聞名的著名學者程大昌記述了露滴分光的現象,“凡雨初霽,或露之未晞,其余點綴于草木枝葉之末,欲墜不墜,則皆聚為圓點,光瑩可喜。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閃爍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同時,他還認識到峨嵋佛光也是同樣的成因,“此之五色,無日不能自見,則非因峨嵋有佛所致也。”(《演繁錄》)到了明末,號稱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在學習了利瑪竇、徐光啟傳入的西方科學之后,對色散問題做了個總結:“凡寶石面凸,則光成一條,有數棱則必有一面五色。如峨嵋放光石,六面也;水晶壓紙,三面也;燒料三面水晶,亦五色。峽日射飛泉成五色,人于回墻間向日噴水,亦成五色。故知虹霓之彩、星月之暈、五色之云,皆同此理。”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