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原文及翻譯】《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扁鵲與齊國君主蔡桓公之間的一段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喻老》。該故事通過扁鵲的勸諫和蔡桓公的固執,揭示了“防微杜漸”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一、文章總結
本文講述的是名醫扁鵲多次勸說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因不信而拒絕治療,最終病發身亡的故事。整個過程體現了“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的道理,也反映了人對自身問題的忽視往往會導致嚴重后果。
二、原文與翻譯對照表
原文 | 翻譯 |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立了一會兒。 |
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 扁鵲說:“您有病在皮膚紋理之間,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
蔡桓公曰:“寡人無疾。” | 蔡桓公說:“我沒有病。” |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 扁鵲退出后,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為功勞!” |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說:“您的病已到肌肉里,不醫治會更嚴重。” |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 蔡桓公沒有回應。扁鵲退出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說:“您的病已到腸胃,不醫治會更嚴重。” |
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 蔡桓公仍然不回應。扁鵲退出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了蔡桓公一眼,轉身就走了。 |
桓侯故使人問之。 | 蔡桓公特意派人去問原因。 |
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 扁鵲說:“病在皮膚紋理之間,用熱水敷貼就能治好;在肌肉里,用針灸就能治好;在腸胃,用湯藥就能治好;到了骨髓,那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地方,沒有辦法了。現在病已到骨髓,所以我不再請求為您治病了。” |
五日之后,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 五天之后,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但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 |
桓侯遂死。 | 蔡桓公于是死了。 |
三、寓意總結
《扁鵲見蔡桓公》是一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主要傳達以下幾點:
1. 防微杜漸:小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會逐漸積累成大問題。
2. 聽從勸告:面對他人的建議,應保持開放心態,避免因固執而釀成大禍。
3. 自我認知:人容易忽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當問題尚未顯現時。
4. 及時應對:在問題尚可控制時采取行動,遠比等到無法挽回時再后悔要好。
四、結語
《扁鵲見蔡桓公》不僅是一篇古代寓言,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在面對問題時的心理與行為模式。它提醒我們:不要輕視小問題,也不要拒絕良言,唯有及時察覺、積極應對,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