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的意思和用法】“風聲鶴唳”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源自古代戰爭中的典故,用來形容人在驚慌失措時,聽到風吹草動都以為是敵軍來襲,極度緊張的狀態。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描述人們因恐懼或緊張而產生過度的警覺反應。
一、成語釋義
項目 | 內容 |
成語 | 風聲鶴唳 |
拼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出處 |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本義 | 風聲和鶴叫聲都被誤認為是敵軍追兵的聲音,形容極度驚慌。 |
引申義 | 比喻人在極度恐慌時,對周圍的一切都異常敏感,容易產生誤解或誤會。 |
二、用法解析
用法類型 | 示例句子 | 說明 |
作謂語 | 他一聽到動靜就風聲鶴唳,以為敵人來了。 | 表示某人因緊張而產生錯誤判斷。 |
作定語 | 那個夜晚,整個村莊風聲鶴唳,氣氛緊張極了。 | 描述環境或氛圍的緊張狀態。 |
作賓語 | 她總是風聲鶴唳,對任何小事都疑神疑鬼。 | 形容一個人性格多疑、易受驚嚇。 |
三、常見搭配與使用場景
搭配 | 使用場景 |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形容極度恐慌時,連周圍的自然景物都讓人感到威脅。 |
風聲鶴唳,心驚肉跳 | 表達因恐懼而心跳加速、難以平靜的狀態。 |
風聲鶴唳,疑神疑鬼 | 形容人缺乏安全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懷疑。 |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類型 | 成語 |
近義詞 | 草木皆兵、驚弓之鳥、杯弓蛇影 |
反義詞 | 安然無恙、鎮定自若、處變不驚 |
五、總結
“風聲鶴唳”不僅是一個具有歷史背景的成語,更是一種心理狀態的生動寫照。它常用于描寫人在緊張、恐懼或不安的情緒下,對外界信息的過度反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某些人過于敏感、容易被外界干擾的心理狀態,也可以用來描繪某種緊張、混亂的氛圍。
通過了解其出處、含義及用法,我們能夠更準確地運用這一成語,增強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