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辭長做嶺南人出處及原文翻譯】“不辭長做嶺南人”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食荔枝》一詩。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嶺南風物的喜愛,以及對當地生活的留戀之情。以下是對該詩句的出處、原文及翻譯的詳細總結。
一、
“不辭長做嶺南人”出自蘇軾的《食荔枝》,是其在被貶至嶺南期間所作。詩中通過對荔枝的贊美,流露出詩人對嶺南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的熱愛。盡管身處異鄉,詩人卻愿意長期居住于此,表現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該詩句不僅體現了蘇軾對嶺南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積極心態的精神風貌。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在面對人生起伏時的從容與灑脫。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句子 | 不辭長做嶺南人 |
出處 | 蘇軾《食荔枝》 |
作者 |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 |
創作背景 |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嶺南(今廣東一帶),此詩為他初到嶺南時所作 |
原文 |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
翻譯 | 羅浮山下四季如春,盧橘和楊梅依次成熟。 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也不介意長久地做嶺南人。 |
詩句含義 | 表達了詩人對嶺南風物的喜愛,以及愿意在此久居的愉悅心情 |
詩歌主題 | 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對生活態度的豁達 |
三、結語
“不辭長做嶺南人”不僅是對嶺南風物的深情贊頌,更是蘇軾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樂觀精神的體現。通過這首詩,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嶺南的獨特魅力,也能體會到一位偉大文人面對人生起伏時的從容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