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交是什么意思】“口舌之交”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僅限于言語上的交往,缺乏深層次的情感或實質性的互動。它多帶有一種輕視或批評的意味,暗示這種關系不夠真誠或深入。
一、總結
“口舌之交”指的是一種僅停留在口頭交流層面的人際關系,通常沒有實質性的情感投入或實際行動支持。這種交往方式往往顯得浮淺、表面化,可能帶有虛偽或功利的色彩。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說明 |
成語名稱 | 口舌之交 |
拼音 | kǒu shé zhī jiāo |
含義 | 指人與人之間僅限于言語上的交往,缺乏真實情感或實際行為的支持。 |
出處 | 出自《后漢書·王符傳》:“口舌之交,情不相及。” |
用法 | 多用于貶義,形容人際關系淺薄、虛偽或只重言辭不重行動。 |
近義詞 | 言談之交、空談、虛情假意 |
反義詞 | 心心相印、肝膽相照、真情實意 |
使用場景 | 常用于批評他人只說不做、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人際關系。 |
現代應用 | 在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職場中只講場面話、不辦實事的同事關系。 |
三、延伸理解
“口舌之交”強調的是“說”而“不做”的特點。在人際交往中,僅有語言的交流是不夠的,真正有意義的關系需要有行動和情感的支撐。如果一個人總是嘴上承諾得多,卻從不落實到行動上,那么他與別人的關系就可能是“口舌之交”。
此外,在古代,“口舌之交”也常用來形容那些只靠言辭取悅他人、卻不具備真才實學的人。這反映出古人對“言行一致”的重視。
四、結語
“口舌之交”雖是一個簡潔的成語,但其背后蘊含著深刻的人際交往哲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追求更深層次的溝通與理解,避免陷入只說不做、流于表面的關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