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木死灰辭典簡編版】“槁木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意是指干枯的樹木和冷卻的灰燼,比喻人失去生機、情緒麻木、毫無生氣的狀態。在現代語境中,“槁木死灰”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極度疲憊、精神空虛或情感冷漠,缺乏對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該成語雖源于古代哲學思想,但在現代文學、影視作品以及日常交流中被廣泛使用,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以下是對“槁木死灰”的詳細解讀與相關資料整理。
一、成語釋義
項目 | 內容 |
成語 | 槁木死灰 |
出處 | 《莊子·齊物論》 |
原意 | 干枯的樹木和冷卻的灰燼,象征無生氣、無活力的狀態 |
現代用法 | 形容人情緒低落、精神麻木、缺乏生活激情 |
用法 | 多用于描寫人物心理狀態,也可用于文學、影視作品中強化角色形象 |
二、出處解析
《莊子·齊物論》中提到:“槁木死灰,其心如死。”這句話表達了莊子對人生無常、萬物皆空的哲學思考。他認為,人的精神若過于執著于外物,便會陷入痛苦;而若能放下執念,便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因此,“槁木死灰”不僅是對現實狀態的描述,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三、常見用法舉例
例句 | 解析 |
他自從失業后,整個人就像槁木死灰一般,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 描述因挫折而喪失生活熱情的狀態 |
這部電影通過主角的槁木死灰形象,展現了現代社會的孤獨與壓抑。 | 用于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塑造人物心理 |
在長期的高壓工作下,她早已槁木死灰,連笑容都變得稀少。 | 表達因壓力過大而導致的精神疲憊 |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類別 | 詞語 |
近義詞 | 面如死灰、心如止水、行尸走肉、百無聊賴 |
反義詞 | 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神采飛揚、充滿活力 |
五、文化影響與延伸
“槁木死灰”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常出現在文學、藝術、心理學等領域。它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狀態的關注,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內心世界的重視。
在當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經歷類似“槁木死灰”的狀態。因此,這一成語也成為了人們反思自我、調整心態的重要參考。
六、總結
“槁木死灰”作為傳統成語,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它不僅是對個體心理狀態的形象描繪,更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思考。在現代社會中,理解并運用這一成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調節情緒、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槁木死灰、莊子、成語解釋、文化內涵、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