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3-08-23 19:12:16 來源:
王境澤文言文版(王境澤文言文)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王境澤文言文版,王境澤文言文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倪司城詩序》
2、劉大槐
3、【原文】
4、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謂詩人也。其試童子,嘗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學,嘗冠于太學諸生矣;其應鄉試而出,太倉王相國使人亟求其草稿觀之。然則司城之于舉進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獲一售以終其身。雍正之初,嘗為中書而使蜀矣。其后為洋與南鄭二縣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澤加于百姓。大臣嘗有薦其才可知一郡,及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縣令不得調。信乎人之窮達懸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為邪!
5、司城于書無所不讀,而尤詳于圣人之經,必究極其根源乃止。其齒長于余十有馀歲,而與余同學為古文。余間出文相質,司城雖心以為善,而未嘗有面諛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間,如酷吏之治獄,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氣不自抑,或與之辨爭,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爭而少為寬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諱其疵颣①也,茍有作,必出使視之。其后每相見,則每至于爭;而一日不見,則又未嘗不相思。蓋古之所謂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與之為友也。
6、司城抱負奇偉,不得見于世,則往往為歌詩以自娛。其壯年周游黔、蜀,崎嶇萬里。其詩尤雄放,窮極文章之變。雖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語必雅健,能不失詩人意旨。時人不能盡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7、余雖與司城同鄉里,其久相聚處,乃反在異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見者常至五六年。歲庚午,司城一至京師,余與相聚才數日,悵然別去,忽忽閱四歲。今春余將之武昌,道過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氣慷慨,其平時飛動之趨,猶不能無。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8、司城所為詩,僅千有馀篇。其鋟板②以行世,用白金無過百兩,而家貧力未能及。余將與四方友人共謀之,而未知其何如。雖然,司城之詩藏于家,其光怪已自發見不可掩。雖其行世,豈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則鋟板與否,而司城固不可問矣。
9、【譯文】
10、我的朋友倪司城不是當今世人所認為的詩人。他參加童生試時,曾經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他在太學學習時,也曾是太學學生中成績最好的。他參加鄉試剛從考場出來,太倉王相國立刻派人去求取草稿來欣賞。既然這樣,那么,倪司城對于考中進士應該是穩操勝券的,可是他最終還是未能考中,直至終老。雍正初年,曾經以中書的身份出使蜀地,那以后擔任過洋與、南鄭兩個縣的縣長,前后一共十六年,他的恩德施及于百姓。有大臣曾推薦他,認為他的才干可以擔任一郡的郡守或任職布政和按察副使,可是最終還是終老于縣令任上而不得升遷。真是啊,人是否得志取決于上天,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
11、司城對于書籍,無所不讀,而且對于圣人的經典尤其精通,一定要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才可停止,他比我大十多歲,卻和我一道共同學習古文。我偶爾拿出文章請他質疑,司城即使認為很好,但也未曾有當面贊美的言辭,他往往在一詞一句之間要求苛刻,就像一個酷吏在審理案件一樣,一定不會稍微留有余地。我年少氣盛不會克制,有時候和他爭辯起來,甚至到了喧嚷吵鬧的程度。然而,司城不會因為我的爭辯而稍加寬容;我也不會他的嚴格要求而自己掩飾自己的缺點,如果有新作品一定拿出來讓他看。那以后,每次相見每次都相互爭論;可是,一日不見面,那么又未曾不思念他。大概古人所說的“益友”的人就像這樣的吧,而我也特別榮幸與他做朋友。
12、司城有著異常偉大的抱負,可是不被世人所用,就常常寫詩歌來自娛自樂。他壯年時游遍了黔地、蜀地,道路崎嶇,達萬里,他的詩尤其雄壯、奔放,極盡文章的變化。即使其它的稍微淺顯一些的作品,而語言也典雅剛健,能夠不失去詩人言志的主旨。可惜的是時俗的人不能全了解,(我想)經過千百代后會有人理解他的。
13、我雖然和司城是同鄉,與他長時間相處的地方,卻反而在異地他鄉。司城已經住在家鄉,不能相見的時候常達五六年。庚午年,司城一人到了京城,我和他相聚才幾天,(倪司城)惆悵地辭別離去,匆匆又過去了四年。今年春天,我將要到武昌去,路過司城住地。司城拿出美酒佳肴來招待我,言談間情緒激昂,充滿正氣,就是平時的激昂的情感尚且不會少的。可是司城他年已七十了。
14、司城所寫的詩歌僅一千多篇,把它刻印成書來流傳于世,所用銀兩不超過百兩,但是家貧無能為力,我將和各地的朋友共同商量這件事,可又不知道結果過如何。雖然這樣,司城的詩作收藏在家中,它光彩奇異自己會顯現,是不可掩蓋的;即使(刊印)流行于世,對司城來說,難道還能增加什么細微的東西嗎!這樣那么,能否刻印還是在于我們這些人的,而司城本來就不可以問嗎?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