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原文譯文】一、
《登泰山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所寫的一篇游記散文,記述了作者在冬季登上泰山的經歷,描繪了泰山的壯麗景色和登山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文章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熱愛與敬畏之情。
本文通過原文與譯文的對照形式,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同時結合表格形式進行歸納總結,便于學習與記憶。
二、原文與譯文對照表
原文 | 譯文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北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 |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 這個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純的兒子朱子潁從南面的山腳開始攀登。 |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 走了四十五里,沿途都是用石塊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
稍西,日觀峰東麓,有石刻“望秦”二字,乃唐人所題。 | 稍微往西一點,在日觀峰東邊的山腳下,有一處石刻“望秦”兩個字,是唐代人題寫的。 |
道中迷霧冰滑,幾不可登。 | 山路上彌漫著濃霧,路面結冰,幾乎無法攀登。 |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 等到登上了山頂,青色的山巒背負著白雪,明亮的雪光映照著南方的天空。 |
望遠,若有所思,而意不在物。 | 向遠處望去,似乎有所思索,但心意并不在于眼前的景物。 |
夜半,大風起,雪大如席,聲如雷。 | 半夜時分,大風刮起,雪像席子一樣落下,聲音如同雷鳴。 |
予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 我和朱子潁坐在日觀亭,等待日出。 |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若海市蜃樓。 | 日觀亭東邊,從腳下看去全是云霧,仿佛海市蜃樓一般。 |
須臾,日出,光射雪,如金濤。 | 不久,太陽升起,陽光照射在雪地上,宛如金色的波濤。 |
余始得山之高,因名其山曰“泰山”。 | 我才真正體會到山的高聳,于是給這座山命名為“泰山”。 |
三、文章主旨與寫作特點
- 主旨:文章通過描寫作者登泰山的過程,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贊嘆,也體現了作者對歷史文化的關注。
- 寫作特點:
- 語言簡練,描寫生動;
- 情景交融,富有哲理;
- 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四、總結
《登泰山記》不僅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散文,更是一篇充滿人文情懷的作品。通過原文與譯文的對照,讀者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同時,文章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與歷史的深刻思考。
如需進一步分析文章結構或賞析語言特色,可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