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要聞 > 2023-08-02 04:32:17 來源:

    核聚變原理(核裂變原理)

    導讀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核聚變原理,核裂變原理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發現過程2、  莉澤·邁...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核聚變原理,核裂變原理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發現過程

    2、  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和奧多·哈恩(Otto Hahn)同為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員。作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邁特納和哈恩曾經奮斗多年創造比鈾重的原子(超鈾原子)。用游離質子轟擊鈾原子,一些質子會撞擊到鈾原子核,并粘在上面,從而產生比鈾重的元素。這一點看起來顯而易見,卻一直沒能成功。   他們用其他重金屬測試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應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澤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發生了。可是一到鈾,這種人們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個20世紀30年代,沒人能解釋為什么用鈾做的實驗總是失敗。

    3、物理學角度

    4、  從物理學上講,比鈾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沒有道理的。但是,100多次的試驗,沒有一次成功。顯然,實驗過程中發生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他們需要新的實驗來說明游離的質子轟擊鈾原子核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最后,奧多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非放射性的鋇作標記,不斷地探測和測量放射性的鐳的存在。如果鈾衰變為鐳,鋇就會探測到。   他們先進行前期實驗,確定在鈾存在的條件下鋇對放射性鐳的反應,還重新測量了鐳的確切衰變速度和衰變模式。這花了他們三個月的時間。   沒等他們進行實質性的實驗,莉澤就不得不逃往瑞典,躲避上臺的希特勒納粹黨。奧多只得獨自進行他們的偉大的實驗。   奧托·哈恩完成實驗兩周后,莉澤·邁特納就收到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其中記述了他實驗的失敗。哈恩用集束粒子流轟擊鈾,卻連鐳也沒得到,只探測到了更多的鋇——鋇遠遠多出了實驗開始時的量。他感到迷惑不解,請求莉澤幫他解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周后,莉澤穿著雪鞋在初冬的雪地里散步,這時一個畫面從她心中一閃而過:原子將自身撕裂開來。這個畫面來得那么生動、驚人和強烈,她幾乎從想象中就能感到原子核的跳動,能聽到原子撕裂時發出的咝咝聲。   她立即認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質子的增加使鈾原子核變得很不穩定,從而發生分裂。他們又做了一個實驗,證明當游離的質子轟擊放射性鈾時,每個鈾原子都分裂成了兩部分,生成了鋇和氪。這個過程還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就這樣邁特納發現了核裂變的過程。   將近4年之后,1942年12月2日下午2時20分,恩里克·費米扳動開關,幾百個吸收中子的鎘控制棒沖出石墨塊和數噸氧化鈾小球壘成的反應堆。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斯塔格足球場的西看臺下的地下網球場內堆放了4.2萬個石墨塊。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是邁特納發現的產物。1945年,原子彈的發明是她的核裂變發現的第二次應用。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