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08-17 17:03:20 來源: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100字(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100字,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元宵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100字,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2、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

    3、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4、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

    5、元宵節吃湯圓,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6、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團”或“圓子”“團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

    7、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8、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

    9、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

    10、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11、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12、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13、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14、湯圓起源于宋朝。

    15、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16、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團。

    17、然而,湯團象征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18、擴展資料:特色湯圓介紹長沙姐妹湯圓長沙一家餐館的著名風味小吃,已有60多年歷史,由于早年經營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漿,取粉制皮,用棗泥、白糖、桂花做餡。

    19、其色澤雪白、晶瑩光亮、小巧玲瓏、香甜味美。

    20、2、重慶凌湯圓凌湯圓是山城重慶的傳統名小吃,重慶老字號,距今已有八十余年歷史。

    21、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凌湯圓創始人林名合在重慶雙鳳驛街頭賣擔擔湯圓,名為林湯圓,因他的湯圓因真工實料、皮糯餡香、香甜可口,很快風靡山城,逐漸享譽遠近。

    22、3、山東棗泥湯圓先將大紅棗煮熟去核擦泥,豬板油去膜用刀拍碎,兩者加白細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湯圓,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成炒面,將煮熟的小湯圓在炒面中滾一圈即可,吃時油潤綿軟。

    23、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24、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25、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26、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27、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28、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29、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30、”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

    31、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32、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33、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34、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

    35、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36、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37、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38、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39、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

    40、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41、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

    42、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

    43、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44、 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

    45、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

    46、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

    47、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48、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49、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

    50、劉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51、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

    52、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

    53、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54、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55、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56、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57、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

    58、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

    59、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

    60、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

    61、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

    62、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63、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

    64、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

    65、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

    66、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

    67、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68、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69、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70、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71、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72、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73、(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74、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75、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76、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77、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78、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

    79、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80、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81、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82、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83、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84、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85、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

    86、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

    87、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88、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89、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

    90、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91、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92、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93、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94、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95、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96、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97、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98、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99、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

    100、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

    101、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102、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

    103、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

    104、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105、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106、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107、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108、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

    109、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

    110、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111、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112、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

    113、”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114、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115、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116、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

    117、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

    118、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119、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120、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121、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

    122、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

    123、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124、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

    125、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126、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