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精選問答 > 2023-10-31 01:24:22 來源:
咸陽古渡中心小學(咸陽古渡)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咸陽古渡中心小學,咸陽古渡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咸陽古渡
2、清·朱集義
3、長天一色渡中流
4、如雪蘆花載滿舟
5、江上丈人何處去
6、煙波依舊漢時秋
7、西安的東西兩側,有兩座橋很著名,一座是城東的灞橋,一座是城西的咸陽橋。兩座橋都因離別而著名,也各自延伸出了“關中八景”中的一景,城東的是“灞柳風雪”,城西的是“咸陽古渡”。 據咸陽地方志記載, “咸陽古渡”有“秦中第一渡”之稱,是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8、繁榮與離別并存的古老渡口
9、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咸陽被世人熟知。這座古城背原面水,形勢險要。其所背靠的原稱為“北坂”或“畢原”。原下不遠處滔滔渭水奔流東去,宛似一條游龍。這段渭河也就是關中東西大道的分界線,東來西往的人必須從這里渡過渭河,然后才能東出函谷,或向西踏上絲綢之路,于是也有了“咸陽古渡”。
10、咸陽古渡從何時興起?這個問題似乎難以找到確切的時間,也許要追溯到渭河兩岸開始有居民生活開始。陜西秦漢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曾在咸陽市文物局進行考古發掘和文物修復的祝燁告訴記者:“咸陽古渡繁榮于秦漢時期,自秦漢以來,此地稱為杜郵或渭城,即長安通往西方諸國的渭水渡口。陜西地方志曾有記載,渡口自古建有木橋,是關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沖。秦時官府正式在此架設橋梁,固有‘渭水貫河,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描寫。行人站立渡口橋頭,可西望雄偉華麗的秦宮殿。”
11、提起咸陽古渡,就不能不說到渭河三橋,渭河三橋包括東渭橋、西渭橋和中渭橋。祝燁說:“因為古代的渭河渡口大都依橋而設,以取地利和橋梁之不足。渭河上最大的幾個官方渡口都是依渭河三橋而建的。”其中東渭橋是漢景帝劉啟五年在高陵縣耿鎮渭河上建的;漢武帝建元三年又在渭河東岸馬家寨與曹家寨兩村之間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橋(也稱便橋或便門橋);而中渭橋則是秦昭王始建,到漢代重修,在今渭城區窯店鎮南的東龍村。咸陽古渡的遺址就位于西渭橋的附近,所以咸陽古渡也有西渭橋渡之稱。漢代修建帝王陵是東西渭橋營建的直接原因,不過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后,這里已成為絲綢之路的橋頭堡,送行去西域這里是必經之路。通過渭河只有兩種方式,要么通過橋,要么通過古渡,據說渭河上或橋或渡,并存了很長時間,也許一段時間以橋為主,一段時間以渡為主,但究竟何時靠橋,何時靠渡,如今已不可考。
12、唐時,西渭橋更名為咸陽橋,昔日之便橋成為一座見證了離愁別緒的“離別之橋”,古老的渡口也曾見證了多少離別的淚水。雖然唐朝從軍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壯舉,但西域一帶當時還比較荒涼,生活水平與風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悲傷。因而,我們能感覺到在咸陽橋的送別辭和灞橋送別辭的情緒是頗不相同的。唐代很多詩人都寫詩描繪了當時的心境,最著名的當屬王維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尤其是最后一句,至今聽來仍有一種濃重的悲涼。
13、雖然是離別之橋,不過咸陽博物館原館長李宏濤介紹,唐代的咸陽古渡已經非常繁華了,白天橋上車馬穿梭,晚上城門關閉,舟船開始工作,把貨物擺渡到碼頭。碼頭附近建有“西市”,來往于長安的商旅、馬幫、駝隊必在這里歇腳。橋頭兩岸,販夫走卒,人馬喧鬧,歌舞升平,一派繁榮。
14、咸陽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為浮橋,歲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橋(其費由糧賦項下開支,作正報抵,歲不得過三千元),夏春仍以舟渡。通隴通蜀,過客眾多,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渡。 案:自兩寺渡至治城,河寬僅里許,俗名十里狹,非若上下流之可容多水也,故可以舟渡,或以木橋而不可為石橋。以石柱林立,水漲時不能暢行,又有禾草(俗名河絡柴,水漲則有)以塞其眼,勢必泛濫橫流,不但南鄉被淹,而縣城且不可保矣。馮玉祥駐咸,可頌者多,惟議修石橋人皆危之。乃或以為德政,而又惜其未修焉。 安劉渡,在縣東三十里。舊志因安、劉二氏近渡故名。或謂因誅呂安劉名。又名嘉麥渡,以地產嘉麥也。今為左所渡。 中橋渡,在安劉渡東十里。即古中渭橋所,唐喬譚有記: “自鳥鼠穴者茲水廣矣,依鳳凰城者茲橋壯矣。水朝巨海而不竭,橋通大路而居要。,不然豈自秦至我唐,六干甲子而獨存也?稽厥弘道率茲帝圻侯天根之見,當務農之暇,司金司土鳩而集也,水工土工速而至也。揮刃落雪,荷鍤成云。京兆尹紫綬而董之,邑吏墨綬以臨之。遠邇子來,結構勿亟。無小無大,咸稱天休;經之營之,不愆于素。丹柱插于坎險,朱欄赩而電炫。乃虹引成,勢猶雀填,就功連橫,直抵禁苑。南馳終嶺商洛,北走滇池鄜畤。濟濟有眾,憧憧往來,車馬載馳而不危,水澇起漲而轉固。人思啟者,吾其有濟。赩赩赫赫,轟轟闐闐。且周穆之駕黿鼉振千祀也,東方之聚魚鱉稱一時也。孰若我由之而必達,憑之而必安。若以匹敵,夫何遠矣。遂因行邁,睹茲崇飾,將刊石以表跡,敢搦札以紀事。赤奮歲流火之月也。”今名千家渡。 庵陽渡,在縣西五里。 兩寺渡,在庵陽渡西五里。先是三里橋以木為之,重車行其上輒搖動,一遇大雨橋板或漂去。西路車馬往省者,多由文昌橋渡豐,兩寺渡頗沖繁。自三里橋易石柱后,僅以小舟渡行人矣。 西閭渡,在兩寺渡西十里,其西有呂村故名,今廢。 仇里渡,在西閭渡西三里,俗名麻子渡。舊志:蘇不韋能報父仇,以渡近其家,故名。久廢。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