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流漂杵造句子】“血流漂杵”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意是形容戰爭慘烈,鮮血多得可以漂起木槌。后來常用來比喻戰亂、災難或斗爭的激烈程度。這個成語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歷史厚重感,適合用于描寫戰爭、沖突或激烈競爭的情境。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成語,以下是對“血流漂杵”的解釋、出處及例句的總結,并附上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
“血流漂杵”出自《尚書·武成》:“殺人之多,俘厥旅,以與我同好,是用大賚于四海,而萬邦作孚。”后人根據此句引申出“血流漂杵”的說法,形容戰爭殘酷,死傷無數,血水多到可以漂起木槌。該成語在現代使用中,多用于描述激烈的戰斗、社會動蕩或競爭激烈的情況。
在寫作中,合理運用“血流漂杵”可以讓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歷史感。需要注意的是,該成語感情色彩偏沉重,適用于嚴肅、莊重的語境,不適合用于輕松或幽默的場合。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成語 | 血流漂杵 |
出處 | 《尚書·武成》 |
原意 | 戰爭慘烈,鮮血多得可以漂起木槌 |
引申義 | 戰斗激烈、災難嚴重、競爭激烈 |
使用場景 | 描寫戰爭、沖突、災難、激烈競爭等 |
情感色彩 | 沉重、悲壯、嚴肅 |
適用文體 | 歷史、文學、新聞、評論等 |
例句1 | 這場戰役結束后,戰場上血流漂杵,令人觸目驚心。 |
例句2 |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百姓生活困苦,血流漂杵的景象屢見不鮮。 |
例句3 | 商業競爭日益激烈,市場仿佛也進入了血流漂杵的階段。 |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血流漂杵”不僅是一個歷史成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合理使用,以增強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