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教育 > 2022-09-28 19:48:14 來源:新浪

    大學生為何要逆向考研

    導讀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正式報名將于10月5日啟動,關于逆向考研的話題也開始升溫。所謂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一流大學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正式報名將于10月5日啟動,關于“逆向考研”的話題也開始升溫。所謂“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學生,考研不再局限于報考“雙一流”高校,而是把報考目標投向非“雙一流”(俗稱“雙非”)的普通院校。這種“向下考”的“逆流”,到底是迫不得已還是另有原因呢?

    作為一個名詞,“逆向考研”是一個較為形象也頗為時髦的說法,與“逆向考研”對應的,就是所謂的“正向考研”。人們通常認為,“雙一流”高校的辦學水平、綜合實力、社會知名度要高于“雙非”高校,是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如果“雙非”高校的本科生畢業報考“雙一流”高校研究生,通常被認為是“人往高處走”,有志氣、有追求,即所謂的“正向考研”;若是“雙一流”高校本科生畢業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就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思進取、缺乏追求,類似“水往低處流”,屬于“逆向考研”。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逆向考研”的現象呢?歸納起來不外乎幾點:首先是考研競爭加劇,壓力增大。近年來,考研人數節節攀升,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2021年達到377萬,2022年更是飆升至457萬。在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名校、名專業考研競爭尤其激烈,“百里挑一”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雙一流”高校的優勢學科專業“面試”分數線不斷水漲船高,隨之而來的是高分落榜者比比皆是。與其報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報考“雙非”高校拔得頭籌,就成為了一些考生選擇“逆向考研”的出發點。

    其次是部分考生心態發生變化,本科看學校、碩士選專業、博士挑導師越來越成為現實選擇。高考奔著名校來,以考入名校為榮;可是就讀后發現,名校并非所有的學科專業都是優勢學科、一流專業,“雙非”院校雖然整體辦學實力比不上“雙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學科專業上相比并不遜色,“專業優先”也就成為了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考研時的首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逆向考研”其實是一些考生在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理性務實選擇。

    再次是部分“雙一流”高校考研高分“落榜生”迫于無奈,被迫調劑到“雙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我就此話題跟幾所高校同行進行過交流,發現名校“調劑生”占有相當的比例,部分高校接收名校調劑生人數甚至超過了報考該校相關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學生人數。這說明,部分“雙一流”院校考研學生接受“調劑”選擇了“雙非”高校,即使心里不愿意,為求能讀研,也只得接受這個現實。

    同時,也有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為了減少壓力、增強考研競爭力,主動選擇報考“雙非”高校,認為這樣既可以提高研考“上岸”的成功系數,又可以借助名校光環,在今后的研究生學習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獲取更多的資源,有助于日后的畢業就業。此外,也不排除極個別“雙一流”高校學生存在“躺平”心態,考研不是為了學到更多知識,而是為了追求研究生學歷,于是把報考“雙非”高校視為獲得學歷的“捷徑”與“敲門磚”。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逆向考研”提出了很多值得人們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的話題。比如:如何正確看待學生在“雙一流”高校與“雙非”高校之間的流動?如何客觀評價不同高校培養出的學生的素質、特長與能力?如何理性評判學歷、學位與能力之間的關系?退一步說,即使就“逆向考研”這個詞語本身來看,其表達是否合理也是值得細究的。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學校仍然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對不同高校學生的評價也有意或無意地戴上了“有色眼鏡”,存在著定式思維,這與我們國家倡導的高校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思路是相悖的。

    隨著考研競爭日趨激烈,“逆向考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考生的選擇,引發了社會關注。在考研大軍中,還流傳著一種聲音,那就是:如果考上“雙非”(即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還不如不考研。這種觀念到底對不對?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引擎,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礎的重要意義。在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征程中,新時代研究生教育也在走向多元,高等教育資源向名校集聚的趨勢正在改變。

    從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辦學上有特色、有水平,與地方和行業深層融合的“雙非”高校,打破了由“身份附加”帶來的“名校辦學資源虹吸”,促進高等教育資源更加優化配置。

    從高校辦學角度看,一流大學不代表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是一流,相反,一些綜合排名不高的大學可以在某一學科或專業上爭創一流。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號)和北京市《關于推進新時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京教研〔2021〕5號)要求,高校要加快分類發展,要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等方面,突出優勢和特色。高校類型劃分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發展建設方式不同。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持續在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上發力,通過深化碩士分類培養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做大做強重點學科群,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提升服務北京能力,充分彰顯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優勢,實現學校內涵式、特色化發展。研究生教育發展已經破除單一數量擴張的路徑依賴,向著一種“多元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研究生教育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響應,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專業性”,響應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推動新時代研究生培養結構由單一的學術導向轉變為職業導向、應用導向和實踐導向,使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緊密融合。由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和評價不應該只有“雙一流”一種,更應該體現差異性和精準化培養。通過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選拔制度,探索適應新時代研究生發展需要的培養機制,根據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分類推進研究生培養改革和教育評價,從而讓人才脫穎而出。總之,通過科學引導學生從追求名校到關注專業,從通識教育到特色教育,從單一學術水平提高到核心競爭能力培養,才能理智引導考生從根本上解決“逆向考研”的選擇問題。

    不難看出,“逆向考研”是研究生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標志之一。“逆向考研”的學生也算不上異類,很多考生是在度過本科“強素質、厚基礎”后,在研究生階段進行了理性的選擇。所以,社會應該對“逆向考研”形成正確的理解,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強塑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