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常識問答 >

    詞語不平則鳴出處

    2025-07-09 23:30:20

    問題描述:

    詞語不平則鳴出處,急!求解答,求不沉貼!

    最佳答案

    推薦答案

    2025-07-09 23:30:20

    詞語不平則鳴出處】“不平則鳴”是一句常見于中文語境中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會發出不滿或抗議的聲音。這句話雖常被引用,但其出處并不為所有人所知。本文將對“不平則鳴”的來源進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總結相關知識點。

    一、詞語“不平則鳴”概述

    “不平則鳴”字面意思是:當事情不公平時,就會發出聲音,表達不滿。在文學和日常生活中,它多用于形容人們面對不公時的反應,也常被引申為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文章《送孟東野序》中,原文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后世將其簡化為“不平則鳴”,并廣泛流傳。

    二、出處詳解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章風格剛健有力,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不平則鳴”出自他的一篇贈別之作——《送孟東野序》。這篇文章是為好友孟郊(字東野)赴任而作,其中表達了對友人遭遇不公的感慨,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如果不能處于平衡狀態,就會發出聲音。韓愈借此比喻人若遇不公,自然會發聲抗爭,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之常情。

    三、詞語演變與使用

    項目 內容
    原文出處 韓愈《送孟東野序》
    原文句子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簡化用法 “不平則鳴”
    用法范圍 文學、口語、評論等場合
    引申意義 表達對不公的抗議、正義感、情緒宣泄
    現代應用 常用于新聞報道、社交媒體、文藝作品中

    四、總結

    “不平則鳴”這一詞語雖然簡潔,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它源自唐代韓愈的《送孟東野序》,原本是借自然現象比喻人的心理反應,后來逐漸成為表達正義與不滿的常用語。通過了解其出處和演變,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句成語的內涵,也能在實際使用中更加準確地把握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討“不平則鳴”在現代語境中的運用,歡迎繼續提問。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

     
    分享:
    最新文章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