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不平則鳴出處】“不平則鳴”是一句常見于中文語境中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會發出不滿或抗議的聲音。這句話雖常被引用,但其出處并不為所有人所知。本文將對“不平則鳴”的來源進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總結相關知識點。
一、詞語“不平則鳴”概述
“不平則鳴”字面意思是:當事情不公平時,就會發出聲音,表達不滿。在文學和日常生活中,它多用于形容人們面對不公時的反應,也常被引申為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文章《送孟東野序》中,原文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后世將其簡化為“不平則鳴”,并廣泛流傳。
二、出處詳解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章風格剛健有力,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不平則鳴”出自他的一篇贈別之作——《送孟東野序》。這篇文章是為好友孟郊(字東野)赴任而作,其中表達了對友人遭遇不公的感慨,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如果不能處于平衡狀態,就會發出聲音。韓愈借此比喻人若遇不公,自然會發聲抗爭,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之常情。
三、詞語演變與使用
項目 | 內容 |
原文出處 | 韓愈《送孟東野序》 |
原文句子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簡化用法 | “不平則鳴” |
用法范圍 | 文學、口語、評論等場合 |
引申意義 | 表達對不公的抗議、正義感、情緒宣泄 |
現代應用 | 常用于新聞報道、社交媒體、文藝作品中 |
四、總結
“不平則鳴”這一詞語雖然簡潔,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它源自唐代韓愈的《送孟東野序》,原本是借自然現象比喻人的心理反應,后來逐漸成為表達正義與不滿的常用語。通過了解其出處和演變,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句成語的內涵,也能在實際使用中更加準確地把握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討“不平則鳴”在現代語境中的運用,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