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2-08-18 15:06:45 來源:
上林賦是什么意思(賦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上林賦是什么意思,賦是什么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于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
2、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3、那么,何為賦呢?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
4、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
5、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于詩。
6、《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
7、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8、“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
9、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
10、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
11、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
12、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
13、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14、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
15、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
16、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17、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18、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
19、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
20、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21、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
22、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
23、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24、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
25、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26、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
27、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
28、清人劉熙載說:“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29、”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
30、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歸于散文的范疇。
31、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32、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33、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
34、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
35、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
36、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
37、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38、詞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39、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
40、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41、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42、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
43、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44、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
45、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
46、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47、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
48、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
49、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
50、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