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2-08-17 04:48:27 來源:
氧化溝工藝流程簡圖(氧化溝工藝流程圖)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氧化溝工藝流程簡圖,氧化溝工藝流程圖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如圖所示:氧化溝工藝處理污水的簡易技術。
2、在反應原理上一般采用延時曝氣,保持進出水連續,不用初沉池,在溝中所產生的微生物在污泥中得到穩定的存活生長,并在污水曝氣凈化中發生反應,大大簡化了處理步驟。
3、氧化池一般承狹長的首尾相連的環形溝渠形狀,曝氣裝置多采用表面曝氣器。
4、 污水進入氧化溝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再通過曝氣裝置特定的定位作用進而產生曝氣推動,使得污水與污泥在閉合渠道內成懸浮狀態做不停的循環,污泥在循環中進一步與污水充分混合,其中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反應,然后混著污泥的污水進入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使污水得到凈化。
5、擴展資料氧化溝工藝的技術與活性污泥法去除有機物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自身的獨特工藝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氧化溝可以將污水與污泥充分混合和并且推流。
6、在一個長期的階段內呈現完全污水與污泥充分混合的特征,而在短期呈現推流循環的特征,氧化溝這種首尾相接的封閉環形反應器中的水流特征有利于提高氧化能力與反應時間,實現充分反應。
7、二是氧化溝在溶解氧濃度梯度上區分明顯。
8、由于曝氣設備的定位分區以及氧化溝的結構,使溝內沿水流方向存在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使氧化溝內兼顧好氧區和缺氧區兩個區域,并能夠呈現出好氧區和缺氧區的交替變化的特點。
9、在缺氧區可以在污泥中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將硝態氮還原為氮氣,在好氧區中可以進行有機物去除、硝化作用、聚磷菌吸磷等多項反應,從而實現了脫氮除磷。
10、三是氧化溝同時具備高能區和低能區兩個能量區。
11、在裝置曝氣設備附近處呈現高能區,有利于氧與液體的充分混合以及氧氣的充分移動。
12、同時,在高能區域低能區的交替與差異過程中,在環流的低能區,增加了污泥絮凝的機會,使污泥更好的呈現出懸浮狀態。
13、四是曝氣和推流相互混合與分離。
14、在不斷的混合分離再混合的過程中,提高了氧化溝的污水與污泥混合的效率,加速了細菌與有機物的結合反應速度,氧化池的運行更為靈活。
15、解決了曝氣設備很難同時滿足曝氣量控制和推流速度大小要求的矛盾,進而大大增加了脫氮除磷效果,提高了氧化溝的處理性能。
16、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其曝氣池呈封閉的溝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態上不同于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種首尾相連的循環流曝氣溝渠,污水滲入其中得到凈化,最早的氧化溝渠不是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而是加以護坡處理的土溝渠,是間歇進水間歇曝氣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氧化溝最早是以序批方式處理污水的技術。
17、 根據美國環保局(EPA)2000年發布的設計指導參數中,氧化溝的平均速度要達到0.25m/s-0.35m/s,以保持氧化溝中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
18、另還有功率參數。
19、 氧化溝又名氧化渠,因其構筑物呈封閉的環形溝渠而得名。
20、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
21、因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氣渠道中不斷循環流動,因此有人稱其為“循環曝氣池”、“無終端曝氣池”。
22、氧化溝的水力停留時間長,有機負荷低,其本質上屬于延時曝氣系統。
23、 以下為一般氧化溝法的主要設計參數: 水力停留時間:10-40小時; 污泥齡:一般大于20天; 有機負荷:0.05-0.15kgBOD5/(kgMLSS.d); 容積負荷:0.2-0.4kgBOD5/(m3.d); 活性污泥濃度:2000-6000mg/l; 溝內平均流速:0.3-0.5m/s 氧化溝的技術特點:氧化溝利用連續環式反應池(Cintinuous Loop Reator,簡稱CLR)作生物反應池,混合液在該反應池中一條閉合曝氣渠道進行連續循環,氧化溝通常在延時曝氣條件下使用。
24、氧化溝使用一種帶方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向反應池中的物質傳遞水平速度,從而使被攪動的液體在閉合式渠道中循環。
25、 氧化溝一般由溝體、曝氣設備、進出水裝置、導流和混合設備組成,溝體的平面形狀一般呈環形,也可以是長方形、L形、圓形或其他形狀,溝端面形狀多為矩形和梯形。
26、 氧化溝法由于具有較長的水力停留時間,較低的有機負荷和較長的污泥齡。
27、因此相比傳統活性污泥法,可以省略調節池,初沉池,污泥消化池,有的還可以省略二沉池。
28、氧化溝能保證較好的處理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巧妙結合了CLR形式和曝氣裝置特定的定位布置,是式氧化溝具有獨特水力學特征和工作特性: 1) 氧化溝結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點,有力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緩沖能力,通常在氧化溝曝氣區上游安排入流,在入流點的再上游點安排出流。
29、入流通過曝氣區在循環中很好的被混合和分散,混合液再次圍繞CLR繼續循環。
30、這樣,氧化溝在短期內(如一個循環)呈推流狀態,而在長期內(如多次循環)又呈混合狀態。
31、這兩者的結合,即使入流至少經歷一個循環而基本杜絕短流,又可以提供很大的稀釋倍數而提高了緩沖能力。
32、同時為了防止污泥沉積,必須保證溝內足夠的流速(一般平均流速大于0.3m/s),而污水在溝內的停留時間又較長,這就要求溝內由較大的循環流量(一般是污水進水流量的數倍乃至數十倍),進入溝內污水立即被大量的循環液所混合稀釋,因此氧化溝系統具有很強的耐沖擊負荷能力,對不易降解的有機物也有較好的處理能力。
33、 2) 氧化溝具有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特別適用于硝化-反硝化生物處理工藝。
34、氧化溝從整體上說又是完全混合的,而液體流動卻保持著推流前進,其曝氣裝置是定位的,因此,混合液在曝氣區內溶解氧濃度是上游高,然后沿溝長逐步下降,出現明顯的濃度梯度,到下游區溶解氧濃度就很低,基本上處于缺氧狀態。
35、氧化溝設計可按要求安排好氧區和缺氧區實現硝化-反硝化工藝,不僅可以利用硝酸鹽中的氧滿足一定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通過反硝化補充硝化過程中消耗的堿度。
36、這些有利于節省能耗和減少甚至免去硝化過程中需要投加的化學藥品數量。
37、 3) 氧化溝溝內功率密度的不均勻配備,有利于氧的傳質,液體混合和污泥絮凝。
38、傳統曝氣的功率密度一般僅為20-30瓦/米3,平均速度梯度G大于100秒-1。
39、這不僅有利于氧的傳遞和液體混合,而且有利于充分切割絮凝的污泥顆粒。
40、當混合液經平穩的輸送區到達好氧區后期,平均速度梯度G小于30秒-1,污泥仍有再絮凝的機會,因而也能改善污泥的絮凝性能。
41、 4) 氧化溝的整體功率密度較低,可節約能源。
42、氧化溝的混合液一旦被加速到溝中的平均流速,對于維持循環僅需克服沿程和彎道的水頭損失,因而氧化溝可比其他系統以低得多的整體功率密度來維持混合液流動和活性污泥懸浮狀態。
43、據國外的一些報道,氧化溝比常規的活性污泥法能耗降低20%-30%。
44、 另外,據國內外統計資料顯示,與其他污水生物處理方法相比,氧化溝具有處理流程簡單,超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質好,工藝可靠性強;基建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
45、 傳統氧化溝的脫氮,主要是利用溝內溶解氧分布的不均勻性,通過合理的設計,使溝中產生交替循環的好氧區和缺氧區,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
46、其最大的優點是在不外加碳源的情況下在同一溝中實現有機物和總氮的去除,因此是非常經濟的。
47、但在同一溝中好氧區與缺氧區各自的體積和溶解氧濃度很難準確地加以控制,因此對除氮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對除磷幾乎不起作用。
48、另外,在傳統的單溝式氧化溝中,微生物在好氧-缺氧-好氧短暫的經常性的環境變化中使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群并非總是處于最佳的生長代謝環境中,由此也影響單位體積構筑物的處理能力。
49、 你好,氧化溝工藝的流程還是比較復雜的,下面將分享一張氧化溝工藝流程圖給你看下,每一個步驟都闡述的很詳細,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