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 > 2022-08-13 18:12:24 來源:
小兒垂釣詩意思(小兒垂釣詩意)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小兒垂釣詩意思,小兒垂釣詩意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古詩(小兒垂釣)詩意: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
2、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回應路人。
3、原文:《小兒垂釣》唐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4、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5、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6、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
7、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
8、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
9、后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
10、根據“抓題”的原則,我們知道詩中刻畫的形象是一個小兒。
11、稚子嘛,垂綸也只學學而已,當顧不得許多講究了。
12、也不掇條小馬兒,或端塊石頭,也不找個好一點的碼頭,或是場子,茅草叢中,莓苔映身,孩子氣。
13、還側坐而釣呢,也許伸出有力而靈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
14、不管是不是真悟了,這個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
15、再近前來,蓬頭說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緊的。
16、遇有路人相問,還正兒八經不做聲。
17、那是為何?絕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綜括全詩,或另辟新境。
18、小兒的心思只在學習釣魚的事上,生怕驚擾了自己的魚。
19、 只是,“招手”者誰?路人嗎?那對小兒來說,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專心致志、目不轉睛呢;喊喊還可以。
20、那是小兒了。
21、為什么不用“擺手”呢?要是“擺手”,等于是告知對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類——當然,也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22、混小子,還挺生硬、冷淡的嘛,可愛不足。
23、假如是“招手”呢?等于是說,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聲說給你,那還不驚擾了我的魚;那么,你還是過來吧,讓我貼著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訴你好了。
24、混小子,心腸熱,而鬼點子也多嘛,這不就可愛得多。
25、到底是誰在“招手”,雖不曾明說,而讀者一讀自明,且耐人尋味。
26、 詩歌,特別是中國古代主流詩歌(如唐詩),是含蓄與凝練的藝術,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鋪展開來。
27、讀者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有寬闊的思索空間。
28、蓬頭稚子,側坐草叢學釣魚,本已傳神別致;答復人問,卻怕驚擾了魚,只好遙招而不應,其聰明機靈、天真可愛的形象,更是躍然紙上。
29、全詩從外貌、行為與動態、心理、所處環境等方面來刻畫,可謂內外俱修,形神兼備。
30、相傳胡令能,“少為負局鎪釘之業。
31、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納)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
32、”其詩真不愧為仙家所贈之作。
33、 唐朝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4、”也是路人問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
35、但招牌動作不一樣,牧童“遙指”,一方面也確實渲染出杏花村酒婦孺皆知的名氣。
36、而單看人物刻畫之細膩,童稚表現之精準,遣詞造句之工巧等,《小兒垂釣》都著實要高明得多。
37、【譯文】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
38、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回應路人。
39、注釋 蓬頭:頭發亂蓬蓬的。
40、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41、 垂綸:釣魚。
42、綸:釣魚用的絲線。
43、 莓:一種小草。
44、 苔:苔蘚植物。
45、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46、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47、 應:回應,答應。
48、 譯文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在學釣魚, 斜身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49、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 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50、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
51、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
52、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
53、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