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11-05 14:18:13 來源:
累計期權accumulator(accumulator)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累計期權accumulator,accumulator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Accumulator”(累股證),因其杠桿效應,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損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諧音戲謔為“Ikilyoulater(我遲些殺你)”。
2、 “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歐美私人銀行出售給高資產客戶。
3、累股證其實是一個期權產品,發行商鎖定股價的上下限,并規定在一個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價水平為客戶提供股票。
4、 一家提供KODA產品買賣的外資銀行介紹,一般來說,他們向客戶提供較現價低5%~10%的行使價,當股價升過現價3%~5%時,合約就自行終止。
5、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按合約繼續按行使價買入股份,但有些銀行會要求投資人要雙倍甚至三倍的吸納股份。
6、 在香港投行界,大型藍籌股,像中人壽(2628.HK)、中移動(941.HK)還有一些中資銀行都是主要掛鉤品種,產品期限一般在3個月至一年。
7、 舉例來說,假設中移動現價為100港元,KODA合約規定10%折讓行使價,3%合約終止價,兩倍杠桿,一年有效。
8、也就是說,盡管中移動目前股價為100港元,但KODA投資者有權在今后的一年中,以90港元行使價逐月買入中移動股份。
9、如果中移動股價升過103港元,合約就自動終止。
10、但是如果中移動股價跌破90港元,投資者必須繼續以90港元雙倍吸納股份,直至合約到期。
11、 這樣的產品在牛市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的餡餅”。
12、去年股市高峰時,不少股票特別是中資股單日暴漲的不在少數,這對于KODA投資者來說,就像“撿錢”一樣,合約也經常在簽約后數天甚至是當日自動終止,投資者超短線收益20%的例子不勝枚舉。
13、據統計,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銀行中,有超過七成的以KODA形式購買股票。
14、私人銀行的資金占香港散戶資金一半以上,客戶人數不多,但是金額龐大,而且多采用杠桿借貸。
15、 不過,當市場越走越高,行使價也越來越高,嘗到甜頭的富人們開始加大籌碼,他們似乎不知道風險也在悄悄倍增。
16、在去年11月以后,港股節節敗退,不少KODA掛鉤的熱門中資股出現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資者們也只有照單全收,如果合約要求雙倍吸納,那么連續幾個月的跌勢對于這些富人來說真是不堪回首。
17、據了解,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經營鐵礦,公司需以澳元購買設備和供應品。
18、為減輕外匯波動的風險,從去年起,中信泰富開始購買澳元的累計外匯期權合約進行對沖(Accumulator)。
19、據公告,中信泰富購買的澳元累計期權合約共90億澳元,平均價為每1澳元兌換0.87美元,而合約規定中信泰富每月都要買入,當匯率低于0.78美元時,公司更要兩倍買入,直到2010年。
20、然而,9-10月份,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連續兩次降息,而且降幅很大,澳元大幅貶值。
21、于是地雷被引爆。
22、中信泰富公告稱,9月初,公司察覺到合約的風險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約,實時損失8億港元。
23、 衍生工具Accumulator是累積購買股票掛鉤票據之意,英文全稱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24、由于Accumulator與I kill you later諧音,于是人們就戲稱他為“以后再殺你”。
25、ccumulator是投資者與私人銀行訂立股票累積期權合約,一般最低認購額是百萬美元,由于過去幾年的牛市,因此,Accumulator在香港大行其道,但私人銀行一般售予其高資產客戶。
26、2007年下半年,香港的私人銀行中,有七成以上的客戶購買股票是以KODA形式。
27、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多數投資者手中股票的抵押價值迅速縮水,私人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紛紛收緊抵押借款尺度。
28、幾乎在一夜間投資者的可抵押資產已不敵KODA合約要求的全年雙倍購買股份所需資金,被逼補倉或低位斬倉成為現實。
29、 中信泰富只不過是股票換成了外匯,實際上都是Accumulator。
30、因而這也只是形式上不同罷了。
31、即把對賭的目標從股價改成了匯價。
32、在已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中信泰富選擇Accumulator作為避險工具實在是不太應該。
33、結局也只是,終于“殺”了中信泰富。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