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09-06 13:06:15 來源:

    兒童心率正常范圍(心率正常范圍)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兒童心率正常范圍,心率正常范圍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心率正常值:60~100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兒童心率正常范圍,心率正常范圍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心率正常值:60~100次/分,可因年齡、性別或其他生理因素產生個體差異。

    2、一般來說,年齡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輕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齡男性快,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3、安靜狀態下,成人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鐘,理想心率應為55~70次/分鐘(運動員的心率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為50次/分鐘左右)。

    4、擴展資料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說,心跳偏慢的人會比心跳快的人長壽一點,因為心跳快的人,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心肌疲勞,好比一臺機器,消耗磨損會比心跳慢的人更快,“壽命”自然也相對短一點。

    5、而像運動員,經過長期訓練而形成強健的心肌,每一次心跳的輸出量增加,同樣的輸出量需要的心跳次數減少,心臟損耗就更少。

    6、但這些都是就正常范圍而言,超過了正常范圍的“慢”也是不健康的。

    7、哪怕是運動員,如果心率低于45次/分鐘,也很可能是不正常的。

    8、病理性的心跳過緩有時候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這個時候盡快就醫查明原因是最重要的。

    9、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心跳越慢越長命?專家:一定限度內心跳慢體質更好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心率一,一般人的正常心率為60—100,你的心率在80—95之間,雖然偏上一點,還在正常值范圍內。

    10、二,心電圖可診斷哪些疾病? 心臟跳動前,有很微弱的電流產生,這種電流叫做生物電流,它可以通過體液傳導到人體表面。

    11、隨著心臟跳動時間與次序的不同,人體表面電位產生相應的變化,用一種特殊儀器記錄下來,便有波形產生。

    12、這種波形就稱為心電圖。

    13、 心電圖操作很方便,操作時小兒毫無痛苦。

    14、主要用來診斷以下幾類疾病: 心律失常:正常人心臟的跳動象鐘表一樣,是有規則、有節奏地進行的。

    15、一旦發生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心電圖能比較客觀地予以反映。

    16、 2、先天性心臟病:雖然心電圖不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診斷手段,但根據心電圖改變及結合其他檢查,可以推測病變的部位與異常。

    17、 3、后天性心臟病:結合病史能初步識別心肌炎、心包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后天性心臟疾患。

    18、 4、電解質紊亂及藥物的作用:心電圖能一定程度反映血中電解質的情況與某些藥物對心肌的作用和副作用。

    19、 5、檢查由心臟疾病所致的原因不明的暈厥。

    20、 6、在心臟手術與搶救危重病人時:用心電圖連續監護,防止手術意外和監測患兒病情。

    21、三,心電圖是由一系列的波組所構成,每個波組代表著每一個心動周期。

    22、一個波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

    23、看心電圖首先要了解每個波所代表的意義。

    24、(1)P波:心臟的激動發源于竇房結,然后傳導到達心房。

    25、P波由心房除極所產生,是每一波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極過程。

    26、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7、(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個緊密相連的波,第一個向下的波稱為Q波,繼Q波后的一個高尖的直立波稱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稱為S波。

    28、因其緊密相連,且反映了心室電激動過程,故統稱為QRS波群。

    29、這個波群反映了左、右兩心室的除極過程。

    30、(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個比較低而占時較長的波,它是心室復極所產生的。

    31、(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較低小,其發生機理未完全明確。

    32、一般認為是心肌激動的“激后電位”。

    33、正常 心電圖是由一系列的波組所構成,每個波組代表著每一個心動周期。

    34、一個波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

    35、看心電圖首先要了解每個波所代表的意義。

    36、(1)P波:心臟的激動發源于竇房結,然后傳導到達心房。

    37、P波由心房除極所產生,是每一波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極過程。

    38、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39、(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個緊密相連的波,第一個向下的波稱為Q波,繼Q波后的一個高尖的直立波稱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稱為S波。

    40、因其緊密相連,且反映了心室電激動過程,故統稱為QRS波群。

    41、這個波群反映了左、右兩心室的除極過程。

    42、(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個比較低而占時較長的波,它是心室復極所產生的。

    43、(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較低小,其發生機理未完全明確。

    44、一般認為是心肌激動的“激后電位”。

    45、正常心電圖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義如下:(1)P波:呈鈍圓形,可有輕微切跡。

    46、P波寬度不超過0.11秒,振幅不超過0.25毫伏。

    47、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

    48、在Ⅲ、aVL、V1-3導聯可直立、倒置或雙向。

    49、P波的振幅和寬度超過上述范圍即為異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50、P波在aVR導聯直立,Ⅱ、Ⅲ、aVF導聯倒置者稱為逆行型P波,表示激動自房室交界區向心房逆行傳導,常見于房室交界性心律,這是一種異位心律。

    51、(2)PR間期:即由P波起點到QRS波群起點間的時間。

    52、一般成人P-R間期為0.12~0.20秒。

    53、P-R間期隨心率與年齡而變化,年齡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間期越長。

    54、P-R間期延長常表示激動通過房室交界區的時間延長,說明有房室傳導障礙,常見于房室傳導阻滯等。

    55、(3)QRS波群:代表兩心室除極和最早期復極過程的電位和時間變化。

    56、①QRS波群時間:正常成人為0.06~0.10秒,兒童為0.04~0.08秒。

    57、VV2導聯的室壁激動時間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動時間小于0.05秒。

    58、QRS波群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延長常見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內傳導阻滯等。

    59、②QRS波群振幅:加壓單極肢體導聯aVL導聯R波不超過1.2毫伏,aVF導聯R波不超過2.0毫伏。

    60、如超過此值,可能為左室肥大。

    61、aVR導聯R波不應超過0 .5毫伏,超過此值,可能為右室肥大。

    62、如果六個肢體導聯每個QRS波群電壓(R+S或Q+R的算術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個心前導聯QRS電壓的算術和均不超過0.8毫伏稱為低電壓,見于肺氣腫、心包積液、全身浮腫、粘液水腫、心肌損害,但亦見于極少數的正常人等。

    63、個別導聯QRS波群振幅很小,并無意義。

    64、心前導聯:VV2導聯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過1.0毫伏。

    65、V5、V6導聯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過2.5毫伏,R/S>1。

    66、在V3導聯,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67、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漸增高,S波逐漸減小。

    68、(4)Q波:除aVR導聯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導聯Q波的振幅不得超過同導聯R波的1/4,時間不超過0.04秒,而且無切跡。

    69、正常VV2導聯不應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

    70、超過正常范圍的Q波稱為異常Q波,常見于心肌梗塞等。

    71、(5)S-T段:自QRS波群的終點(J點)至T波起點的一段水平線稱為S-T段。

    72、正常任一導聯S-T向下偏移都不應超過0.05 毫伏。

    73、超過正常范圍的S-T段下移常見于心肌缺血或勞損。

    74、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體導聯及心前導聯V4—6不應超過0.1毫伏,心前導聯V1—3不超過0.3毫伏,S-T 上移超過正常范圍多見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75、(6)T波:T波鈍圓,占時較長,從基線開始緩慢上升,然后較快下降,形成前肢較長、后肢較短的波形。

    76、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77、在Ⅰ、Ⅱ、V4-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

    78、其他導聯可直立、雙向或倒置。

    79、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

    80、在以R波為主導聯中,T波的振幅不應低于同導聯R波的1/10,心前導聯的T波可高達1.2~1.5毫伏。

    81、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導聯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見于心肌缺血、低血鉀等。

    82、(7)Q-T間期:Q-T間期同心率有密切關系。

    83、心率越快,Q-T間期越短;反之,則越長。

    84、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時,Q-T間期約為0.40秒。

    85、一般可查表。

    86、凡Q-T間期超過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稱顯著延長,不到0.03秒者稱輕度延長。

    87、Q-T間期延長見于心動過緩、心肌損害、心臟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鈣、低血鉀、冠心病、Q-T間期延長綜合征、藥物作用等。

    88、Q-T間期縮短見于高血鈣、洋地黃作用、應用腎上腺素等。

    89、(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導聯特別是V3較清楚,可高達0.2~0.3毫伏。

    90、U波明顯增高常見于血鉀過低、服用奎尼丁等。

    91、U波倒置見于冠心病或運動測驗時;U波增大時常伴有心室肌應激性增高,易誘發室性心律失常 。

    92、四,(1)首先竇性心律不齊的心電圖特征如下: ①P波具有竇性心律的特征。

    93、如:PⅡ、aVF、V3-V6直立,PaVR倒置。

    94、 ②P-R 間期0.12~0.20秒,如合并房室傳導延緩可>0.20秒;合并預激綜合征則<0.11秒。

    95、 ③P-P間歇之間差異>0.12秒。

    96、 (2)其次,根據竇性心律不齊心電圖特征的圖形改變特點,可把竇性心律不齊分為下列幾型: ①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一類型最常見,多見于兒童及青年人,是一種生理性表現。

    97、心律不齊與呼吸周期有關,吸氣時心率加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周期恰等于一個呼吸周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

    98、 ②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亦稱非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型較少見,心率的快慢與呼吸無關。

    99、圖形表現常由慢突然變快,P-P間期的長短變化與呼吸無關。

    100、 ③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此型常見于有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時。

    101、主要表現是夾有QRS波群的P-P間歇較不夾有QRS波群的P-P間歇為短,相差>0.04秒以上。

    102、 ④精神性竇性心律不齊: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緊張時、激動時。

    103、常見于患者對心電圖檢查不了解,有懼怕心理,在開始描圖時頻率加快,而過一段時間適應后,頻率減慢,遂成為竇性心律不齊。

    104、如在檢查前做好解釋工作則可避免。

    105、 ⑤過早搏動誘發性竇性心律不齊:主要見于房性過早搏動。

    106、表現為在過早搏動之后出現節律不齊,過早搏動消除后,心律不齊即消失。

    107、心肌缺血的心電圖1.缺血型心電圖改變正常情況下,心外膜復極早于心內膜,因此心室肌復極過程從心外膜開始向心內膜方向推進。

    108、發生心肌缺血時,復極過程發生改變,心電圖上出現T波變化。

    109、(l)若心內膜下心肌層缺血,這部分心肌復極時間較正常時更加延遲,使原來存在的與心外膜復極向量相抗衡的心內膜復極向量減小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出現高大的T波。

    110、例如下壁心內膜下缺血,下壁導聯II、III、Avf可出現高大直立的T波;前臂心內膜下缺血,胸導聯可出現高聳直立的T波。

    111、(2)若心外膜下心肌層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則引起心肌復極順序的逆轉,即心內膜開始先復極,膜外電位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復極,膜外電位仍呈相對的負性,于是出現與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

    112、此時面向缺血區的導聯記錄出倒置的T波。

    113、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導聯II、III、aVF可出現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導聯可出現T波倒置。

    114、2.損傷型心電圖改變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現T波改變外,還可出現損傷型ST改變。

    115、損傷型ST段偏移可表現為ST段壓低及ST段抬高兩種類型。

    116、心肌損傷時,ST向量從正常心肌指向損傷心肌。

    117、心內膜下心肌損傷時,ST向量背離心外膜面指向心內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導聯出現ST段壓低;心外膜下心肌損傷時(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導聯、引起ST段抬高。

    118、發生損傷型ST改變時,對側部位的導聯常可記錄到相反的ST改變。

    119、近年研究認為:心絞痛時,心電圖上不同的ST段表現與心肌損傷的程度有關,且發生的機制不同。

    120、典型心絞痛主要是因耗氧量增加,引起供血不足遠端心肌的缺氧,大量鉀離子自細胞外進入細胞內,導致細胞內鉀離子增加,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異常升高,細胞膜出現"過度極化"狀態,與周圍極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未損傷心肌形成"損傷電流",使缺血部位導聯上表現為ST段壓低。

    121、變異型心絞痛主要因為冠狀動脈痙孿性狹窄引起心肌急性嚴重缺血,細胞膜部分喪失維持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的能力,使缺血細胞鉀離子外逸,導致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降低,細胞膜極化不足,與周圍極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未損傷心肌形成"損傷電流",使缺血部位導聯上表現為ST段抬高。

    122、另外,臨床上發生透壁性心肌缺血時,心電圖往往表現為心外膜下缺血(T波深倒置)或心外膜下損傷(ST段抬高)類型。

    123、有學者把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為:①透壁性心肌缺血時,心外膜缺血范圍常大于心內膜;②由于檢測電極靠近心外膜缺血區,因此透壁性心肌缺血在心電圖上主要表現為心外膜缺血改變。

    124、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的伴有ST-T改變,其中ST-T段以下移為主(21例,占91.3%)。

    125、心絞痛發作時,ST段下移大于0.5 mV,均隨疼痛緩解而有恢復,甚至可恢復至等電位線。

    126、前后平均改變幅度為0.15,T波改變為倒置與直立不等,有3例在心絞痛發作時T波反而直立,即使是在T波倒立而疼痛緩解到T波變淺的病例中,平均改變幅度為0.075,由此看出,本組心電圖改變是以ST段下移為主,而T波改變則不明顯。

    127、同時,這種改變常呈較大的暫時性變化,即隨心絞痛緩解,這種改變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128、 從各例ST-T改變的導聯來看,以前壁導聯改變為主(75%),其余為下壁(25%),較符合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的病變較其他支預后要差的一般規律。

    129、同時有9例是在2個部位以上(下壁+前壁),有4例(17.4%)其ST-T改變是在非梗死區域。

    130、冠心病心絞痛的發作取決于冠狀動脈硬化病變的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包括:①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

    131、②是否有冠狀動脈痙攣。

    132、③側支循環的多少。

    133、④心肌耗氧量的增加等因素作用。

    134、已有愈來愈多的材料證明:冠狀動脈痙攣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有密切關系。

    135、認為不僅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可以發生痙攣,原發性的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同樣可以發生痙攣,此時出現較明顯的心電圖變化伴有典型的心絞痛發作。

    136、發生猝死的重要因素是缺血部位心肌的靜止膜電位降低,亦或兒茶酚胺增加,心肌細胞釋放鈣離子,這種改變在心絞痛尤其是不穩定性心絞痛時常存在,不少患者在猝死前已有前驅信號,但認為是一般的心絞痛而未引起重視,因而失去了積極治療的時機。

    137、因此,應當重視并認真對待不穩定性心絞痛對減少猝死發生有重大意義。

    138、正常心率的一般在在75次每分鐘。

    139、心電圖可以診斷心臟疾病的依據之一,在對各種心率失常,心肌病變和心臟缺血等的診斷中尤為重要。

    140、一組心電圖波包括P波,QRS波,T波,U波,PR間期,QT間期,ST段。

    141、心臟缺血會出現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

    142、心率越快,QT間期越短。

    143、ST段的異常壓低或抬高常表示心肌缺血或損傷。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