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09-04 10:54:24 來源:
綠水鬼(綠)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綠水鬼,綠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3、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4、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5、我們先到梅雨亭。
6、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7、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8、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9、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10、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11、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12、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13、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
14、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15、擴展資料:《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
16、這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
17、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了然。
18、“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19、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
20、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
21、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綠原文: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2、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23、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24、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25、我們先到梅雨亭。
26、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27、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28、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9、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30、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31、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32、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
33、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34、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35、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36、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37、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38、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
39、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40、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
41、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42、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43、出處:出自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綠》。
44、擴展資料:創作背景:《綠》寫于1924年2月8日,選自朱自清《蹤跡·溫州的蹤跡》。
45、1923年,朱自清就聘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國文教員。
46、閑暇時,他便結伴去瑞安仙巖的“梅雨潭”游玩。
47、在蕭索、悲涼的季節里,寫下了這篇散文。
48、文章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作者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
49、寫景則融情于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
50、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51、《綠》?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52、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53、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54、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55、?我們先到梅雨亭。
56、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57、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58、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59、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60、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61、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62、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
63、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64、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65、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66、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67、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
68、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
69、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70、?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71、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
72、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73、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
74、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75、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76、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77、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78、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79、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80、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81、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82、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83、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84、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
85、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86、拓展資料: ?賞析:《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
87、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88、?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
89、這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
90、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91、”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了然。
92、“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93、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
94、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
95、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96、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97、”既交代了出游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
98、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
99、起筆不凡,收束利索。
100、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
101、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102、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
103、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104、“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
105、”“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
106、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松松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
107、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
108、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
109、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110、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
111、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
112、而后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113、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114、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并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
115、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征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
116、然后,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117、?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18、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
119、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
120、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于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121、《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
122、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征: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123、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124、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
125、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126、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127、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128、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29、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
130、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31、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32、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
133、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34、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35、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
136、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37、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138、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139、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140、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141、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142、 我們先到梅雨亭。
143、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144、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145、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146、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147、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148、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149、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
150、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151、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152、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153、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154、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
155、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
156、--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157、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158、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
159、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160、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
161、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162、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163、--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164、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165、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166、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167、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168、--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169、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170、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171、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
172、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173、 評論: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
174、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175、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
176、這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
177、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178、”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了然。
179、“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180、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
181、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
182、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183、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184、”既交代了出游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
185、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
186、起筆不凡,收束利索。
187、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
188、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189、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
190、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191、“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
192、”“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
193、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松松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
194、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
195、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
196、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197、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
198、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
199、而后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200、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201、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并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
202、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征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
203、然后,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204、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205、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
206、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
207、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于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208、《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
209、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征: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210、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211、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
212、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13、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214、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215、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16、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217、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218、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219、 我們先到梅雨亭。
220、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221、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222、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23、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224、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225、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226、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
227、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228、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229、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230、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231、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
232、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
233、--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234、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235、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
236、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237、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
238、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239、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240、--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241、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242、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243、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244、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245、--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246、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247、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248、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
249、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50、 評論: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
251、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252、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
253、這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
254、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55、”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了然。
256、“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257、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
258、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
259、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
260、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
261、”既交代了出游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
262、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
263、起筆不凡,收束利索。
264、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
265、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266、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
267、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268、“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
269、”“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
270、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松松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
271、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
272、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
273、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274、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
275、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
276、而后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277、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278、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并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
279、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征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
280、然后,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281、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282、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
283、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
284、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于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285、《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
286、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征: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287、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288、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
289、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90、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291、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