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09-03 20:36:21 來源:
涼茶傳承人(涼茶之子)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涼茶傳承人,涼茶之子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2、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
3、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4、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5、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
6、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
7、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
8、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
9、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10、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
11、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12、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
13、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14、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15、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16、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
17、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18、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
19、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20、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
21、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
22、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
23、“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
24、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
25、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26、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開始。
27、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28、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29、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
30、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
31、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
32、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
33、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
34、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
35、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36、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37、端午節 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節的習俗各地都不一樣,但總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38、在我們家鄉每到此時就會有很多習俗,比如門口插艾、吃煮雞蛋煮大蒜,講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餃、然后就是在手腕腳腕上系五彩繩,脖子上掛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臍抹雄黃酒。
39、 端午節的前一天大人們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門上,聽老年人說,端午節拔回的艾殺菌驅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門口上,既起到殺菌作用,又能避邪驅鬼魅。
40、現在在城里,一到這個時候一些山區的農民就會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賣給城里人賺錢,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鄉的坡坡嶺嶺上到處長的都有,到了端午節你在地里檢一些長的又粗又壯的艾拔下來,拿回家插在門上就行了。
41、 關于吃粽子、雞蛋、大蒜,小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來我才明白主要是紀念屈原。
42、據《讀齊諧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羅江,人們聽說后競相劃船來救他,但為時已晚,人們為了緬懷他,每到這一天,就會向江里投煮熟的雞蛋、大蒜和用竹筒裝著的江米,讓屈原的在天之靈享用,以寄托人們對屈原的敬仰之情。
43、但投進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龍偷吃,有一個聰明人就把江米包進棕葉里,再用五彩線捆上,蛟龍害怕這種東西,就不敢再偷吃了。
44、后來人們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葉或者葦葉包成各種各樣的粽子,從而演變成了一種求富祈祥的風俗。
45、 關于佩戴香包、抹雄黃酒習俗。
46、小時候聽老年人說是為了避邪,其實不然,據《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五月初,女人們剪“彩”疊“福”,用軟布裁制成“老壽星”、老虎、蒜頭等小包包,包里裝上香草、薄荷、楊杞枝、艾草等中草藥,給小孩帶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藥制成雄黃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臍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蟲的侵襲。
47、端午節佩戴香囊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佩戴芳香藥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濁氣味的侵襲,《楚辭.離騷》:“扈江離御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48、另據書載,漢代疫癘流行,“溫氣毒癘,千戶滅門”,人們用薰草等7種藥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癘”,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們佩戴芳香藥物香囊,與當時防癘流行有一定的關系。
49、 另據現代有些專家研究稱,佩戴藥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狀態,能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50、所以民間習俗都有一定的出處,它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實踐的結晶,也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
51、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也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52、.端午節簡介2.家鄉或某地的端午習俗3.自己對端午的看法 或在端午節,可以做什么和平時不同的事中國56個民族,最好你就在百度里面挨個查找吧。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