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09-02 07:33:16 來源:
母親的桃花源東(母親的桃花源里流水)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母親的桃花源東,母親的桃花源里流水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桃花盡日隨流水出自古詩《桃花溪》,意思是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這首古詩具體如下: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擴展資料:這首《桃花溪》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作者張旭在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2、這首詩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了作者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3、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而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
4、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意境深邃,畫意甚濃,耐人尋味。
5、參考資料:桃花溪_百度百科 是張旭那個嗎?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6、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詞釋譯 【注解】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7、 2、飛橋:高橋。
8、 3、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9、 4、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10、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11、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詩詞賞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
12、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
13、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
14、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15、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
16、”這話不無道理。
17、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18、 “飛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
19、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
20、荒山野谷,動態的物與靜態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
21、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 。
22、于是,詩人便覺得自己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
23、于是,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24、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
25、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 【介紹】 桃花溪:水名,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有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
26、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
27、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
28、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
29、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
30、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31、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
32、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
33、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
34、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
35、“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36、 下面畫近景。
37、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巖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
38、“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
39、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
40、“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
41、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
42、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43、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
44、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
45、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46、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
47、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
48、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49、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50、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
51、”這話不無道理。
52、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
53、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
54、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
55、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
56、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57、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
58、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
59、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
60、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
61、“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62、 下面畫近景。
63、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巖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
64、“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
65、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
66、“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
67、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
68、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69、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
70、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
71、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72、 【作者】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
73、唐代大書法家。
74、以草書而聞名。
75、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76、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
77、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
78、張旭作揖一一致謝,并設宴款待洛陽名流。
79、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
80、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81、”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
82、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么字;她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她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83、”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杜甫筆下的張旭,活脫脫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他的神采一直為世人所傾倒。
84、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
85、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
86、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
87、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
88、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
89、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
90、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
91、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
92、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93、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94、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
95、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
96、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
97、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98、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
99、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100、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
101、”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
102、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103、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104、桃花盡日隨水流的意思是桃花整天隨著水流而流失。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