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綜合 >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千巖萬轉路不定)

    2022-08-30 10:33:40 來源: 用戶: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千巖萬轉路不定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綜述:千巖萬轉路不定的“轉”讀第三聲[zhuǎn] 。

    2、轉:改換方向、位置、形勢、情況等:~身。

    3、~臉。

    4、~換。

    5、~移。

    6、好~。

    7、向左~。

    8、向后~。

    9、~敗為勝。

    10、由陰~晴。

    11、轉變。

    12、2、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見等傳到另一方:~達。

    13、~交。

    14、~送。

    15、這封信由我~給他好了。

    16、轉變造句:人的強烈愿望一旦產生,就很快會轉變成信念。

    17、2、荔枝的顏色是深紅色的,沒過幾天就轉變成暗紅色,再變成土黃……白居易曾經說荔枝是: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

    18、3、人類轉變成素食,是進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19、4、那次小錯使李明轉變成了一個好學生。

    20、5、他從一個尋花問柳的人轉變成了一個安分守己的人。

    21、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轉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賞析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22、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23、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24、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25、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26、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27、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28、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29、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0、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

    3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32、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33、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34、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35、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36、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37、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38、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39、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40、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4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一】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

    42、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43、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44、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

    45、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

    46、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

    47、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48、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

    49、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50、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

    51、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于超脫現實,更便于發揮他的想象和夸張的才能了。

    52、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53、”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

    54、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55、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56、天姥山與天臺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

    57、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58、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59、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

    60、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

    61、可是李白卻在詩中夸說它“勢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還更挺拔。

    62、有名的天臺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

    63、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64、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夸大了的影子。

    65、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于云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

    66、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

    67、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

    68、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

    69、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70、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71、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7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73、”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

    74、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

    75、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云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

    76、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

    77、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

    78、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79、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80、”洞天福地,于此出現。

    81、“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于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

    82、這是多么盛大而熱烈的場面。

    83、“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

    84、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

    85、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游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86、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于現實。

    87、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88、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于在驚悸中返回現實。

    89、夢境破滅后,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90、“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91、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92、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93、”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后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

    94、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

    95、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

    96、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

    97、“折腰”一詞出之于東晉的陶淵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賦“歸去來”。

    98、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

    99、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

    100、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

    101、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

    102、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103、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

    104、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無消沉之感。

    105、 (喬象鐘) 〔注〕①《秋下荊門》。

    106、②據《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

    107、常著木屐,止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后齒。

    108、” 【賞析二】 全詩寫得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是述夢部分。

    109、 一入夢,詩人便不食人間煙火味――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著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

    110、接著寫登山。

    111、本來是險峻的路,但是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飛升一樣到了山巔。

    112、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涌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群山。

    113、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

    114、這當然不能說明是仙境,但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意味著仙境即將出現。

    115、 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巖石、泉水、深林、峰巒抖動不已。

    116、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云、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

    117、這是為下文蓄勢。

    118、接著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臺、銀臺交互輝映,是真正的仙境。

    119、這一段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鄉。

    120、 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為仙人們是從空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

    121、“云之君”即楚辭中的云中君,由于來者甚多,只拿他來作代表。

    122、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臺上來做什么呢?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的一個細節,其余一切讓讀者自己去想――讀者一定會想到,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里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

    123、 這樣的“夢游”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詩人由夢醒時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

    124、這一段由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125、在短短的幾行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

    126、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生悲,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仿道的好。

    127、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為強烈的一面。

    128、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族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

    129、 他求仙仿道,不是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哪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130、(劉溪斌) 【賞析三】 這首詩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

    131、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愁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

    132、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突破了我國古代留別詩的一般程式,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

    133、全詩圍繞一場游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

    134、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之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135、 2.豐富的想像。

    136、詩人馳騁想像,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

    137、其中有月光皎潔、綠水蕩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種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象,還有瓊樓銀臺、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

    138、奇景異境,變幻迭出。

    139、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令人驚心動魄。

    140、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141、 3.大膽的夸張。

    142、詩人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

    143、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的情感,詩人充分發揮了他的夸張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

    144、天姥山橫空而聳,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聳的赤城,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方。

    145、詩人以夸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

    146、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了天姥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147、 4.深刻的主旨。

    148、本詩結尾在前面大膽夸張、豐富想像的基礎上,收攏筆勢,對全詩的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高亢的呼喊,使詩人郁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江濤怒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是對污濁社會的抗議,是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實現的充滿憤懣的吶喊,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149、(王壽波) 【賞析四】 淺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美學價值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開始了一個不安定的靈魂的漫游之路。

    150、如何對生命意義重新定位?怎樣的走路方式更適合于自己高潔的品性?怎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政治的失敗使他不羈的性靈開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俠”的傳統文化思想深刻的影響下,李白寫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的審美示范。

    151、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夢》一詩的美學價值。

    152、 一、 詩的形象美 中國的詩歌早于繪畫,古典詩歌的藝術成就給中國繪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國畫都取意于詩,或者干脆是為詩作注,描摹詩境。

    153、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個題材:平沙落雁、遠浦歸航、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汀夜雨、古寺晚鐘、漁村落照。

    154、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

    155、但是詩本身卻是對生活形象的概括,它來自生活,詩歌展現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畫面。

    156、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境。

    157、 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美的第一特性。

    158、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觀的。

    159、因此馬克思才說眼睛對美的追求最堅決。

    160、李白非常擅長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用他的如 巨筆把它描摹刻畫出來。

    16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僅十四個字,卻塑造了一幅意境開闊、情意深長的送別畫面。

    162、在這里,我們似可看見畫面中友人漸行漸遠,詩人卻依然翹首以望的悵然身影。

    163、《夢》一詩中也不乏這樣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164、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165、” 詩人運用對比與夸張,寫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聳,直插云霄之勢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視。

    166、而末句以擬人手法反襯原本高峻的天臺山面對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勢,恭敬之態使人不禁莞爾,也不禁對天姥山產生崇敬之情。

    167、這樣的筆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圖也不遜色。

    168、對詩歌中類似的美的畫面的賞析,“不僅令人怡情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全面發展,開拓人的思維。

    169、……從而凈化了人的心靈。

    170、”(陸一帆在《美育叢書》)這是欣賞《夢》一詩的美學價值之一。

    171、 二、詩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種外化,它還依賴于人的主觀感受,內化為某種審美情感。

    172、審美不單要體會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審美感受、審美判斷。

    173、這就要求審美者要透過直觀、外在的形象去探尋內在的情感。

    174、《夢》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175、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176、”這里除了有佇足半山,遠望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遼遠、空曠的意境美,更有一種豪情勃發,壯志凌云的情感蘊含其間。

    177、結合作者的遭遇,他當時初到長安,帶著滿腔抱負,也終于能被皇上賞識,青云直上,豈不是雄姿英發,意氣風發?而后來群小讒毀,無奈騎驢出京都,一時之間前路無定,豈不是“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夢》一詩在情與景的融匯表達上也創造了美的典范。

    178、 《夢》的情感美還表現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

    179、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詩在感情的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

    180、在詩歌寫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現其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感情。

    181、《夢》起句情感蒼茫,意境渺遠,仙山之美卻渺不可及,現實與愿望的矛盾在此語中一覽無遺。

    182、繼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懷頓時激昂不可抑制,連續用四個句子極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偉。

    183、“因夢”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蕩。

    184、暮雨將至,熊咆龍吟,林栗巔驚,令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沉郁凝重。

    185、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寧靜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數轉,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繼而隨電閃雷鳴創造了最瑰奇最絢爛的想象。

    186、詩人描繪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可謂驚心眩目,動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難以抑控。

    187、但是忽而夢醒,無限寥落,情緒大起大落,起承過渡,全無痕跡。

    188、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氣沖天地而出。

    189、《夢》這首詩正是這樣把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與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地結合起來的,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190、 三、詩的氣質美 中國的儒家文化歷來注重“溫良恭儉讓”與“文質彬彬”,而“道”家思想則推崇修身養性,因此“弱美”、“靜美”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相對的對“力美”、“壯美”的追求與表現則顯得較為薄弱。

    191、就女子形象而言,從《詩經》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漢樂府中“纖纖作細步”的劉蘭芝,到杜甫《麗人行》中“態濃意遠淑且真”的楊貴妃,到現代“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君,無不是嫻靜溫柔的。

    192、從琴棋書畫”的文化傳統的深入人心,到對名士風流的景仰,到對家庭和美、田園理想的追求,無不是尋找一種人生寧靜境界。

    193、詩歌的氣質追求與文人的文化心態的深層結構是適應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他的詩當然也會打上這種文化品格的烙印。

    194、《夢》一詩,雖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與昂揚氣勢,但其最根本的氣質卻是沉靜、飄逸的。

    195、經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終他認識到在一個不正確的時代里,個人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視權貴,鄙薄富貴,“前后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擬古十二首?其九》)他決意“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196、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對“弱美”、“靜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極的嫌疑,但對一個時代中的人物的評價應站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析,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客觀的。

    197、而這種文化品格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急功冒進的情緒,這對于和平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

    198、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弱美”、“靜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過抒發憂憤郁悒,從而沖淡個人不幸與社會現實的沖突,更為人的倫理構造提供了美的表現形式,形成儒雅、沉靜、含蓄、飄逸、從容、開闊的優美氣度與風格。

    199、這也是欣賞《夢》一詩時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200、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是為提升人的素質服務的,在欣賞《夢》一詩時,對形象美的鑒賞,對情感美的把握,對詩氣質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們自身素養的培養,這正是我們挖掘《夢》一詩審美價值的意義所在。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分享:
    最新文章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