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2-08-17 09:12:15 來源:

    糾合之眾的意思(糾合之眾)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糾合之眾的意思,糾合之眾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足下起糾合之眾,◇集解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糾合之眾的意思,糾合之眾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足下起糾合之眾,◇集解一作“烏合”,一作“瓦合”。

    2、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3、夫陳留,天下之旻,四通五達之郊也,◇集解如淳曰:“四面中央,凡五達也。

    4、”瓚曰:“四通五達,言無險阻也。

    5、”今其城又多積粟。

    6、臣善其令,正義言食其與陳留縣令相善也。

    7、請得使之,令下足下。

    8、□正義令力征反。

    9、下謂降之也。

    10、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

    11、”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

    12、號酈食其為廣野君。

    13、主??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14、酈生常為說客,馳使諸侯。

    15、知濉3漢三年秋,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洛。

    16、楚人聞淮陰侯破趙,彭越數反梁地,○索隱數音朔。

    17、則分兵救之。

    18、淮陰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拒楚。

    19、酈生因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20、王者以民人為天,○索隱王者以人為天。

    21、案:此語出管子。

    22、而民人以食為天。

    23、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索隱上音直革反。

    24、案:通俗文云“罰罪云謫”,即所謂謫戍。

    25、又音陟革反。

    26、卒,租忽反。

    27、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

    28、方今楚易取而漢反郤,自奪其便,○索隱漢反卻自奪便。

    29、以言不取敖倉,是漢卻,自奪其便利。

    30、臣竊以為過矣。

    31、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索隱謂女工工巧也。

    32、漢書作“紅”,音工。

    33、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34、原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正義敖倉在今鄭州滎陽縣西十有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

    35、秦始皇時置倉於敖山上,故名之曰敖倉也。

    36、塞成皋之險,□正義即氾水縣山也。

    37、杜大行之道,◇集解韋昭曰:“在河內野王北也。

    38、”距蜚狐之口,◇集解如淳曰:“上黨壺關也。

    39、”骃案:蜚狐在代郡西南。

    40、□正義案: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有秦漢故郡城。

    41、西南有山,俗號為飛狐口也。

    42、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43、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

    44、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45、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籓。

    46、”上曰:“善。

    47、”知踉唬乃從其畫,復守敖倉,而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

    48、”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國未可得保也。

    49、”齊王曰:“天下何所歸?”曰:“歸漢。

    50、”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

    51、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

    52、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

    53、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54、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55、○索隱案:方船謂并舟也。

    56、戰國策“方船積粟,循江而下”也。

    57、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集解孟康曰:“刓斷無復廉鍔也。

    58、”瓚曰:“項羽吝於爵賞,玩惜侯印,不能以封其人也。

    59、”○索隱刓音五官反。

    60、案:郭象注莊子云“杬團無圭角”。

    61、漢書作“玩”,言玩惜不忍授人也。

    62、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63、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64、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正義援音爰。

    65、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索隱謂魏豹也。

    66、豹在河北故也。

    67、亦謂“西魏”,以大梁在河南故也。

    68、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

    69、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

    70、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71、”田廣以為然,乃聽酈生,罷歷下兵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

    72、知,以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

    73、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

    74、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75、主菏?漢十二年,曲周侯酈商以丞相將兵擊黥布有功。

    76、高祖舉列侯功臣,思酈食其。

    77、酈食其子疥○索隱疥音界。

    78、后更封武遂三世。

    79、地理志武遂屬河間。

    80、案:漢書作“武陽子遂”,衍文也。

    81、數將兵,功未當侯,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侯。

    82、后更食武遂,嗣三世。

    83、元狩元年中,武遂侯平□正義年表云“卒,子?嗣。

    84、卒,子平嗣,元年有罪國除”。

    85、而漢書云“更食武陽,子遂嗣”,恐漢書誤也。

    86、坐詐詔衡山王取百斤金,當棄市,病死,國除也。

    87、古擼?陸賈者,楚人也。

    88、○索隱案:陳留風俗傳云“陸氏,春秋時陸渾國之后。

    89、晉侯伐之,故陸渾子奔楚。

    90、賈其后”。

    91、又陸氏譜云“齊宣公支子達食菜於陸。

    92、達生發,發生皋,適楚。

    93、賈其孫也”。

    94、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95、古?舅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索隱趙他為南越尉,故曰“尉他”。

    96、他音扆。

    97、平南越,因王之。

    98、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

    99、陸生至,尉他魋結◇集解服虔曰:“魋音椎。

    100、今兵士椎頭結。

    101、”○索隱魋,直追反。

    102、結音計。

    103、謂為髻一撮似椎而結之,故字從結。

    104、且案其“魋結”二字,依字讀之亦得。

    105、謂夷人本被發左衽,今他同其風俗,但魋其發而結之。

    106、箕倨見陸生。

    107、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

    108、○索隱趙地也。

    109、本名東垣,屬常山。

    110、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索隱案:崔浩云“抗,對也。

    111、衡,車鸧上橫木也。

    112、抗衡,言兩衡相對拒,言不相避下”。

    113、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114、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并起,唯漢王先入關,據咸陽。

    115、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

    116、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諸侯,遂誅項羽滅之。

    117、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118、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119、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

    120、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

    121、”主竇恰於是尉他乃蹶然○索隱蘇林音厥。

    122、禮記“子夏蹶然而起”。

    123、埤蒼云“蹶,起也”。

    124、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125、”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

    126、”復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

    127、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128、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

    129、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集解渠音詎。

    130、○索隱渠,劉氏音詎。

    131、漢書作“遽”字,小顏以為“有何迫促不如漢也”。

    132、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月。

    133、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134、”賜陸生橐中裝◇集解張晏曰:“珠玉之寶也。

    135、裝,裹也。

    136、”○索隱橐音托。

    137、案:如淳云以為明月珠之屬也。

    138、又案:詩傳曰“大曰橐,小曰囊”。

    139、埤蒼云“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140、謂以寶物入囊橐也。

    141、直千金,他送亦千金。

    142、◇集解蘇林曰:“非橐中物,故曰‘他送’也。

    143、”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

    144、歸報,高祖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

    145、古上而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

    146、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147、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

    148、◇集解趙氏,秦姓也。

    149、○索隱案:韋昭云“秦伯益后,與趙同出非廉,至造父,有功於穆王,封之趙城,由此一姓趙氏”。

    150、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151、”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

    152、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153、□正義七錄云“新語二卷,陸賈撰”也。

    154、齋度不孝惠帝時,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有口者,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

    155、以好畤田地善,□正義畤音止。

    156、雍州縣也。

    157、可以家焉。

    158、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正義漢制一金直千貫。

    159、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

    160、陸生常安車駟馬,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集解徐廣曰:“汝,一作‘公’。

    161、”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而更。

    162、所死家,得寶劍車騎侍從者。

    163、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索隱率音律。

    164、過音戈。

    165、再三過,數見不鮮,○索隱數見音朔現。

    166、謂時時來見汝也。

    167、不鮮,言必令鮮美作食,莫令見不鮮之物也。

    168、漢書作“數擊鮮”,如淳云“新殺曰鮮”。

    169、無久慁公為也。

    170、”◇集解韋昭曰:“慁,污辱。

    171、”○索隱慁,患也。

    172、公,賈自謂也。

    173、言汝諸子無久厭患公也。

    174、知能爭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

    175、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

    176、陸生往請,◇集解漢書音義曰:“請,若問起居。

    177、”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索隱深念,深思之也。

    178、不時見陸生。

    179、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集解孟康曰:“揣,度也。

    180、”韋昭曰:“揣音初委反。

    181、”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索隱案:陳平傳食戶五千,以曲逆秦時有三萬戶,恐復業至此,故稱。

    182、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

    183、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184、”陳平曰:“然。

    185、為之柰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

    186、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集解徐廣曰:“務,一作‘豫’。

    187、”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

    188、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189、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

    190、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

    191、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

    192、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

    193、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遺陸生為飲食費。

    194、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

    195、◇集解漢書音義曰:“言狼籍甚盛。

    196、”齋及誅及誅諸呂,立孝文帝,陸生頗有力焉。

    197、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

    198、陳丞相等乃言陸生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黃屋稱制,令比諸侯,皆如意旨。

    199、語在南越語中。

    200、陸生竟以壽終。

    201、古?p?/font>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

    202、故嘗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復事黥布。

    203、布欲反時,問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聽而聽梁父侯,遂反。

    204、○索隱梁父侯,史失名。

    205、如淳注漢書云“遂,布臣”,非也。

    206、臣瓚曰“布用梁父侯計遂反耳”,其說是也。

    207、漢已誅布,聞平原君諫不與謀,□正義與音預。

    208、得不誅。

    209、語在黥布語中。

    210、◇集解黥布列傳無此語。

    211、齋冢?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長安。

    212、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213、辟陽侯行不正,得幸呂太后。

    214、時辟陽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見。

    215、及平原君母死,陸生素與平原君善,過之。

    216、平原君家貧,未有以發喪,○索隱案:劉氏云謂欲葬時,須啟其殯宮,故云“發喪”也。

    217、方假貸服具,陸生令平原君發喪。

    218、陸生往見辟陽侯,賀曰:“平原君母死。

    219、”辟陽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賀我乎?”陸賈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義不知君,以其母故。

    220、◇集解張晏曰:“相知當同恤災危,母在,故義不知君。

    221、”○索隱案:崔浩云“建以母在,義不以身許人也”。

    222、今其母死,君誠厚送喪,則彼為君死矣。

    223、”辟陽侯乃奉百金往稅。

    224、◇集解韋昭曰:“衣服曰稅。

    225、稅當為‘襚’。

    226、”○索隱案:說文“稅,贈終服也”。

    227、`音式芮反,亦音遂。

    228、列侯貴人以辟陽侯故,往稅凡五百金。

    229、知陽侯辟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辟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

    230、呂太后慚,不可以言。

    231、大臣多害辟陽侯行,欲遂誅之。

    232、辟陽侯急,因使人欲見平原君。

    233、平原君辭曰:“獄急,不敢見君。

    234、”乃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索隱案:佞幸傳云高祖時有籍孺,孝惠時有閎孺。

    235、今總言“閎籍孺”,誤也。

    236、說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聞。

    237、今辟陽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讒,欲殺之。

    238、今日辟陽侯誅,旦日太后含怒,亦誅君。

    239、何不肉袒為辟陽侯言於帝?帝聽君出辟陽侯,太后大驩。

    240、兩主共幸君,君貴富益倍矣。

    241、”於是閎籍孺大恐,從其計,言帝,果出辟陽侯。

    242、辟陽侯之囚,欲見平原君,平原君不見辟陽侯,辟陽侯以為倍己,大怒。

    243、及其成功出之,乃大驚。

    244、古於諸呂太后崩,大臣誅諸呂,辟陽侯於諸呂至深,◇集解如淳曰:“辟陽侯與諸呂相親信也,為罪宜誅者至深。

    245、”○索隱案:如淳說以為宜誅,非也。

    246、小顏云辟陽侯與諸呂相知至深重,得其理也。

    247、而卒不誅。

    248、計畫所以全者,皆陸生、平原君之力也。

    249、古攔省孝文帝時,淮南厲王殺辟陽侯,以諸呂故。

    250、文帝聞其客平原君為計策,使吏捕欲治。

    251、聞吏至門,平原君欲自殺。

    252、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殺為?”平原君曰:“我死禍絕,不及而身矣。

    253、”遂自剄。

    254、孝文帝聞而惜之,曰:“吾無意殺之。

    255、”乃召其子,拜為中大夫。

    256、○索隱案:下文所謂與太史公善者。

    257、使匈奴,單于無禮,乃罵單于,遂死匈奴中。

    258、齋陽賤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曰:“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原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

    259、”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

    260、”◇集解徐廣曰:“側注冠一名高山冠,齊王所服,以賜謁者。

    261、”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262、”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263、”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集解徐廣曰:“一本言‘而公高陽酒徒’。

    264、”非儒人也。

    265、”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

    266、曰‘走!復入言,而公高陽酒徒也’。

    267、”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主灰澹酈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將兵助楚討不義,足不何不自喜也?臣原以事見,而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268、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269、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270、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足下失之。

    271、”沛公謝曰:“鄉者聞先生之容,今見先生之意矣。

    272、”乃延而坐之,問所以取天下者。

    273、酈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

    274、陳留者,天下之據旻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

    275、臣素善其令,原為足下說之。

    276、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而下陳留。

    277、足下將陳留之眾,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

    278、”沛公曰:“敬聞命矣。

    279、”知下與於是酈生乃夜見陳留令,說之曰:“夫秦為無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

    280、今獨為亡秦嬰城而堅守,臣竊為足下危之。

    281、”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吾不可以應。

    282、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原勿復道。

    283、”酈生留宿臥,夜半時斬陳留令首,逾城而下報沛公。

    284、沛公引兵攻城,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頭已斷矣!今后下者必先斬之!”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285、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遂入破秦。

    286、主逯?太史公曰:世之傳酈生書,多曰漢王已拔三秦,東擊項籍而引軍於鞏洛之間,酈生被儒衣往說漢王。

    287、乃非也。

    288、自沛公未入關,與項羽別而至高陽,得酈生兄弟。

    289、余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固當世之辯士。

    290、至平原君子與余善,是以得具論之。

    291、齋ざ?索隱述贊廣野大度,始冠側注。

    292、踵門長揖,深器重遇。

    293、說齊歷下,趣鼎何懼。

    294、陸賈使越,尉佗懾怖,相說國安,書成主悟。

    295、1酈生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春:野芳發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霜高潔:東:水落而石出。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