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每日動態 > 2022-09-14 11:33:14 來源:
芙蓉樓送辛漸的寫作背景資料(芙蓉樓送辛漸的寫作背景)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芙蓉樓送辛漸的寫作背景資料,芙蓉樓送辛漸的寫作背景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
2、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
3、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
4、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5、擴展資料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6、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7、譯文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注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8、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
9、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
10、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11、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12、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13、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
14、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15、平明:天亮的時候。
16、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17、楚山:楚地的山。
18、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19、孤:獨自,孤單一人。
20、參考資料芙蓉樓送辛漸_百度百科《芙蓉樓送辛漸》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
21、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
22、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
23、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
24、這兩首詩當為此時所作。
25、擴展資料:《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作于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
26、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
27、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28、作品原文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29、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0、其二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31、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32、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敘”。
33、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
34、第一首寫平明送客,臨別托意。
35、”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
36、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
37、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
38、”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39、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40、先從“秋海陰”、“楚云深”寫起,以景起興。
41、開頭兩句是互文,不是說詩人站在樓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說詩人站在丹陽城的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沉沉的云,仿佛詩人的心情一樣沉重。
42、第三句是點題:詩人在高樓為客人餞行,依依惜別,心中無限酸楚,以致酒不盡興。
43、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
44、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主要還是抒情,堪稱一絕。
45、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芙蓉樓送辛漸》創作背景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
46、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
47、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
48、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49、芙蓉樓送辛漸【作者】王昌齡?【朝代】唐譯文對照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50、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51、譯文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擴展資料:《芙蓉樓送辛漸》賞析: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52、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53、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
54、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
55、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56、《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
57、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58、“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
59、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
60、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
61、”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62、是高潔的象征。
63、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
64、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
65、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66、本詩寫于唐開元二十九年之后,詩中提的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67、江雨蒼茫中,詩人送別了即將回到洛陽的友人,雖然正處于眾口毀謗的惡劣處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吳江楚山,心中明朗,并無一絲凄風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陽的親朋們:他有的仍然是一顆純潔的玉壺冰心。
68、【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
69、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
70、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
71、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72、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73、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74、”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