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每日動態 > 2022-08-23 20:57:08 來源:
發展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心里不健康的人(發展心理)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發展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心里不健康的人,發展心理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階段,它處于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其間的身心發展對今后的人生道路將產生重要影響。
2、如何在青少年時期進一步認識自身,了解他人,適應社會,是青少年朋友較為關注的話題,因此學習身心發展的基本理論是十分有益的。
3、一、發展的基本理論1.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心理學上,發展是指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行為和心理發生變化的過程。
4、其主要規律有以下幾點:(1)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共同作用。
5、先天因素主要指遺傳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6、應該說,兩者對發展的影響貫穿了人的一生,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7、個體在出生之前,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8、個體處于幼年時期,在身體發展方面,先天因素的影響比后天因素大,在心理方面,后天因素的影響比先天因素大。
9、個體成熟后,無論在身體,還是在心理方面,后天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10、(2)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11、身心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12、前后發展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前一發展是后一發展的基礎,后一發展是前一發展的持續。
13、例如,身體發展上,嬰兒是先能坐,次能站,再能走。
14、在心理上,人也是先有自我意識,再能發展個性。
15、連續性的含義還指后一發展并不取消前一發展,而是包含其中。
16、如兒童先會坐,后會站,但能站立并不意味坐會消亡。
17、個體的發展還具有階段性特征,各階段身心的發展,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還有質的改變。
18、身心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9、在量變期間,身心發展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而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引起身心質的變化。
20、不同的質變構成不同的發展階段。
21、青年道德觀念的發展就是這樣,由于自我意識的形成,隨著對社會行為準則認識的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
22、人一生的身心發展,包含著一系列的發展階段,它們和發展的連續性是一個共同的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23、(3)發展的差異性。
24、主要表現為:①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一般來說人在1周歲前和青春期身心發展的速度較快,其他階段則相對平穩;②不同的心理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如人的語言發展速度較快,個性形成需要的時間則相對長些;③不同的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最終水平不同。
25、2.埃里克森的發展觀點發展是多方面的,單就心理發展而言,有語言發展、情緒發展、思維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
26、發展理論也是學派林立。
27、針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這里介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
28、埃里克森的理論具有兩個特點:①任何一個階段的心理發展是否順利,都與前面階段的發展有關,前階段發展順利,將為后階段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②每一階段發展過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核心問題,即“危機與轉機”矛盾未解決之前,心理危機將一直存在,直到矛盾解決,危機變為轉機,因而繼續發展。
29、埃里克森將心理發展分為8個階段。
30、(1)1歲。
31、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階段。
32、心理危機表現為“對人信任對對人不信任”。
33、基本信任是指人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
34、這時,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的人特別是其父母的關心與照顧,就會對外界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35、(2)2~3歲。
36、這是獲得自我控制能力,培養自信心而避免產生懷疑感、羞恥感的階段。
37、心理危機表現為“自控、信心對懷疑、羞愧”。
38、兒童這時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吃飯、走路、自己拿玩具。
39、這時,父母如果能允許他們獨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培養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
40、否則,其心理發展便會受到抑制,產生懷疑感與羞愧感,如尿濕褲子、不能完成某些想干而干不成的事而遭父母及其他人訓斥,將會使其在以后發展中難以克服自我懷疑、行動縮手縮腳的困難。
41、(3)3~6歲。
42、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的階段。
43、心理危機表現為“主動、自發對被動、內疚”。
44、這時,兒童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能參加較簡單的游戲,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成人對他們如果多加引導和培養,引導他們參與一些活動,耐心解釋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兒童的主動性就會得到發展,能夠自發地參加小集體的活動。
45、反之,則使其受到挫折,產生內疚感,如果大人認為他們的好奇心與所提出的問題不值一提,因而加以嘲笑和指責,將影響個體在下一階段的發展。
46、(4)6歲至青春期。
47、這是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階段。
48、心理危機表現為“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49、這時,人的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有了相當的發展,思考問題常有一定的深度,活動也擴展到家庭之外,對他們產生影響的已不只是父母,鄰居、同伴、教師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要大些。
50、由于個體此時已具備了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他們對外界的興趣越來越濃,對工具、技術的興趣常常使他們廢寢忘食。
51、這時,他們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會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向多種領域進取。
52、反之,則使他們覺得自己無能力、不能成功,因而自我貶低,產生較強的自卑感。
53、(5)青年期。
54、這是增強自我意識而避免行動無目的的階段。
55、心理危機表現為“自我認識對角色混亂”。
56、這時,人已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社會上的人已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仿佛登上了社會舞臺,他們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57、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中,他們認識著自己,同時,他們對人的認識也較為全面。
58、這一階段如果自我觀念不明確,生活缺乏目標,時常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感到困惑迷茫,則嚴重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59、(6)成年期。
60、這是建立家庭生活階段,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時期。
61、心理危機表現為“友愛親密對孤獨離群”。
62、個體這時如能參與社會活動及人際交往,獲得友誼和愛情,與他人同甘共苦、互相關心,便獲得友愛親密感,獲得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發展的基礎。
63、反之,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無法與人親密相處,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境地。
64、(7)中年期。
65、這是成家立業的階段。
66、心理危機表現為“充滿創造對自我專注”。
67、具體說也就是解決“成家”與“立業”的矛盾。
68、個體此時面臨兩個發展方向:①除關心自己家庭外還注重事業的發展,關心社會上的其他人;②只關心自己家庭成員,為了自己及家庭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
69、(8)老年期。
70、這是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階段。
71、心理危機表現為“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
72、這時,人開始回首往事,覺得一生很有價值,便產生完美感,無怨無悔,安享晚年。
73、反之,如認為自己走錯了人生之路,失誤、錯誤太多,則感到絕望,有時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從而整日精神萎靡,渾渾度日。
74、以上8個人生發展階段是埃里克森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總結出來的。
75、其理論于1950年提出后,便一直受到心理學家們的關注,成為研究身心發展的重要理論。
76、二、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外部世界關系的認識,它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產物,同時,自我意識的加強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77、1.自我意識主要包括3個方面(1)物質的自我,指個體自己軀體的意識。
78、嬰兒不能把自己的軀體與外部世界分開,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手、腳與玩具沒有什么區別,我們可以說嬰兒尚無自我意識。
79、(2)社會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外部行為及人際關系的意識。
80、個體生活在社會之中,需要他人的關注與認識,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在不同的關系中,自己有不同的表現。
81、(3)精神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
82、個體根據情境,自覺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及外部行為。
83、2.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己及對自己與外部世界關系的認識,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3個方面。
84、(1)自我觀察。
85、人是觀察的主體,也是觀察的對象,不但有對自身行為及外部特征的觀察,而且人還把自己的心理活動作為觀察對象。
86、(2)自我分析。
87、通過分析自己的外部行為、內心世界來認識自己。
88、這種分析常使人以社會比較、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等方式形成對自己的印象。
89、(3)自我評價。
90、在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個體對自身及外部世界關系的判斷。
91、一般來說個體自我評價的方式有:①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②以自我分析的印象為根據來評價自己;③通過和自己地位、條件類似的人相比較來評價自己;④以自己理想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
92、自我評價往往很難做到準確全面,容易過高或過低,容易使人產生自高自大或自卑失望的心理。
93、3.自我行動自我行動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其意義在于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94、自我行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95、例如,為使自己對自己滿意,人們一般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因而自己常選擇適當的言辭、表情和動作來表現自我。
96、和心理的其他方面一樣,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漸發展的。
97、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的確定時期,其主題和目標是確立自我統合感,避免自我角色混亂。
98、自我統合感也就是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99、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通過不同途徑,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進一步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相同和差異,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中的關系。
100、由于青少年對外界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發展,他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自我”:①我現在想要什么?②希望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③父母對我的期望是什么?④我與他人在身體方面有何區別?⑤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何?⑥我現在要解決什么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其結論,便成為青少年自我意識的主題。
101、換言之,其結論也就是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回答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的人生問題。
102、4.自我意識的發展結果當然,由于個體身體、心理以及環境的影響,加之知識、經驗等因素,青少年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會出現不同的歷程和結論,從而導致心理和行為不同發展現象的產生。
103、大致會有以下4種情況:①順利型。
104、自我意識確立,發展方向明朗。
105、②有矛盾但仍在探究解決方法。
106、③矛盾明顯存在并陷入無法自解的困境。
107、④自己無主見,一切聽從他人安排。
108、當然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幾種狀況可以相互轉換。
109、三、智力發展智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是人從事各種活動時必須具備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110、一般包括兩個方面:①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在先天遺傳基礎上,通過后天學習可能表現出來的潛在能力。
111、1.智商的概念不同個體智力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智力發展水平可以通過智力測驗來表現,智力測驗是能力測驗的一種。
112、每種智力測驗包含幾組測量不同方面能力的題目,題目形式有文字和非文字兩種,測驗結果所得的分數經過計算、轉換可以得到一個智力的數量指示,簡稱智商。
113、常用的是比率智商和離差智商。
114、要說明的是心理年齡這一概念。
115、為了測驗智力,將題目的難度按年齡分組,例如10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13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
116、某人通過的題目數,即表明他的心理年齡達到實際該年齡的水平。
117、如果與實足年齡相等,則說明其智力發展平常;如果心理年齡低于實足年齡,則說明其智力不足;如果心理年齡高于實足年齡,則說明他智力超常。
118、2.智力的概念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推理能力、想象力等。
119、觀察是有目的、有組織的主動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
120、觀察要求全面、準確、深入。
121、觀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122、培養觀察力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①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123、良好的習慣包括:細致而不是粗枝大葉,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觀察對象,養成作總結和記錄的習慣等。
124、②發展多種感覺器官的功能。
125、要多看、多聽、多接觸,力求對事物有全面準確的了解。
126、③力求客觀,盡量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避免“先入為主”。
127、想象力是指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能力。
128、想象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129、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紙、符號,在頭腦中再造出與其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130、創造想象是頭腦中獨立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131、發展想象力:①要豐富自己的表象和言語。
132、所謂表象是指保持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它是想象的材料,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空間便越開闊。
133、想象又是通過言語表現出來的,要注意用豐富、準確、清晰、生動的言語來描繪事物。
134、②要有計劃地進行想象訓練。
135、如對靜物作動態的想象,變無聲為有聲想象;對抽象詞作具體形象想象;對物作擬人想象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