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3-01-24 11:11:16 來源:
白蓮教有多恐怖(白蓮翻譯)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白蓮教有多恐怖,白蓮翻譯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采蓮曲 荷葉和采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2、芙蓉--這里代指蓮花。
3、采蓮女們進入蓮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面,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來了。
4、2.蓮葉 船在水中移動濺起水珠,被荷葉映成閃耀的綠色,倚靠著門檻,看著風搖動一株株荷花的柄,傳來陣陣香氣. 我要感謝當年在溪水中浣紗的女孩(西施)沒有將它攀折,以至留到現在,在雨中那一雙雙鴛鴦得以在下面棲息.3.贈蓮花 人間世的花和葉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葉卻歸于塵土. 只有綠色的荷色襯著紅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隨性自然. 這花和葉長久的互相映,等到翠色減少紅色調凌時,真讓人愁殺心肝. 4. 白色的蓮花經常被其他姿色艷麗的花所欺。
5、其實這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該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
6、 白蓮好像無情但卻有恨,在天欲破曉而殘月尚在,涼爽的晨風吹著,無人知覺的時候,白蓮正在悄然凋零。
7、5.蓮 城中有人挑著擔子在賣蓮房,于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賞。
8、蓮農隨即攀折擔中的荷花,剝出蓬內蓮子,那蓮子有著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9、采蓮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體裁:【七絕】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10、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11、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12、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13、 【注釋】 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14、芙蓉:即荷花。
15、 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
16、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現,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17、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
18、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19、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20、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21、”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22、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23、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
24、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25、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26、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
27、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28、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
29、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
30、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31、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
32、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
33、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
34、“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
35、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
36、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
37、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38、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