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3-01-23 19:59:16 來源:
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正能量(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正能量,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2、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3、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4、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5、2、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6、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7、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3、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9、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10、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11、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2、4、 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13、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
14、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5、5、孝感動天相傳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16、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17、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18、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19、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20、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故事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21、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22、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23、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24、2、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25、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26、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27、3、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28、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29、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30、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牛郎織女?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欲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
31、愿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32、?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云錦。
33、牛郎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
34、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里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后再還給她,向她求婚。
35、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36、后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
37、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
38、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
39、他們隔河相泣,終于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
40、——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41、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42、?《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維天有漢,監爾有光。
43、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
44、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45、?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
46、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
47、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
48、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
49、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于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
50、他們婚后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
51、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52、?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
5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54、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55、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
56、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57、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58、??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59、?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60、”從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
61、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于“七夕”,后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
62、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
63、《長恨傳》云:“天寶十載,(楊貴妃)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
64、”白樂天《長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65、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66、”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67、?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于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68、?孟姜女哭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69、?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
70、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
71、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
72、她的故事最早見之于《左傳》。
73、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吊慰。
74、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于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里進行了吊唁。
75、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76、”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77、?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
78、至于哭崩的城墻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
79、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80、?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
81、《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
82、杞良為逃筑城之役,誤入孟超后園。
83、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
84、后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后被處死,埋尸長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云。
85、?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
86、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87、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后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
88、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
89、其后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90、?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臺。
91、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鐘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
92、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93、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
94、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陜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
95、許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
96、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于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
97、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筑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
98、后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
99、”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
100、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
101、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102、?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余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103、??白蛇傳?《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于《白蛇傳》。
104、?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
105、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
106、《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
107、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
108、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
109、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癡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
110、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111、?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
112、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
113、“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
114、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115、“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
116、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
117、弟子塵心已斷,愿隨師父出家。
118、”這是他最后的自白。
119、?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
120、“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兇心。
121、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
122、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
123、”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
124、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125、?天仙配?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于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
126、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
127、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于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
128、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于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129、?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傭耕為生,后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130、“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
131、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
132、到了五代后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133、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
134、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135、?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
136、“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
137、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
138、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
139、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
140、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141、”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142、?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后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
143、’,主甚憫之。
144、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于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
145、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愿為君婦,不恥貧賤。
146、’永遂將婦人至。
147、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
148、’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
149、’于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
150、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
151、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
152、’語訖,云霞四垂,忽飛而去。
153、”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154、一天,一位年輕的江津人獨自押著一頭大象,駝著鹽巴走過一片密林。
155、突然平地上刮起一陣腥風,還沒等他反應過來,一條蟒蛇就竄出密林,用身子緊緊地纏住了大象,然后張開血盆大口,將龐然大物緩緩地吞進肚子里去。
156、那位年輕人從未見過這樣恐怖的場景,尤其是對于蛇吞象這樣的事情,他更是前所未聞。
157、一時間,他除了嚇得目瞪口呆、全身稀泥般地癱倒在地以外,只能眼睜睜地望著大象的身體漸漸地滑入蟒蛇的口里。
158、等到那位年輕人重新站起來時,蟒蛇已經消失了。
159、失去了大象又丟掉了鹽巴的年輕人失魂落魄地回到團伙中,將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講敘了出來。
160、在他不諳世事的想象中,這起損失完全是由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人們不僅能夠原諒他,甚而還會充滿同情地倒上杯酒,給他壓壓驚。
161、可是,等待他的,除了人們懷疑的目光,便是他們“看錯了人”的堅定不移的認識。
162、接下來,他們齊心協力地把年輕人綁在一棵樹上,先飽飽地喂了他一天一夜的重繩(一種將繩子浸濕后抽打人的刑罰),再將一塊木牌掛到他脖子上,上書“鹽巴客,蛇吞象”六個大字,一路赤腳將其押解回江津。
163、鹽巴客是江津地區的方言,包括了說假話、大話、套話、欺詐、口是心非等內容。
164、后來,這個故事演繹開去,便成了廣為流傳的一句歇后語:人心不足——蛇吞象。
165、看來,平民百姓說真話難,商界上的生意人說真話更難,難怪志怪故事中那位年輕的江津商人,因為說了真話,便一輩子背上了鹽巴客的罵名平易近人 周朝滅商之后,周武王得弟弟周公旦委派長子伯禽去接受封地。
166、輔佐武王滅商的太師姜子牙的封地在齊地。
167、姜子牙道齊地后,決定一切按當地習俗做,結果施政迅速,切深的民心。
168、而伯禽被封到魯地后,則對當地的習俗進行全面的改革,過了好幾年才看到施政效果,對此,周公深有感觸,就嘆息說:“唉!魯國的后代真的要當齊國的下臣了?如果政令不簡約易行,百姓才會歸附。
169、”4、 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170、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
171、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