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3-01-13 11:22:19 來源:
實事求是的內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實事求是的內涵)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實事求是的內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實事求是的內涵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實事求是中的“是”有科學、真理與理 實事求是想的三重內涵。
2、我們探索、研究、追求的“是”, 一是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是什么,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3、這是科學的范疇。
4、二是客觀事物的合理關系應該是什么,公平、正義、合理指的究竟是什么。
5、這是真理的范疇。
6、三是客觀事物的發展前途可能是什么,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應該是什么。
7、這是理想的范疇。
8、司法實踐中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積極預防犯罪”,體現的就是這三重內涵。
9、實事----客觀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內部的規律性;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事物的規律性;也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不夸大也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
10、實事求是的內涵是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實物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把握事物的本質,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11、實事求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12、圖片2、其哲學內涵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13、圖片3、【解釋】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
14、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圖片4、成語典故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15、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16、”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
17、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于他。
18、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
19、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
20、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于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
21、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
22、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布洛陽、山東、河北等地。
23、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給百姓;對不愿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
24、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
25、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
26、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
27、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
28、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冊。
29、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于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
30、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么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
31、盡管劉德一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后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國。
32、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33、5、毛澤東曾提出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34、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35、” 7、鄧小平同志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36、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37、”。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