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12-17 03:18:26 來源:
關于蜻蜓的動漫名字(關于蜻蜓的資料)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關于蜻蜓的動漫名字,關于蜻蜓的資料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節肢動物門,。
2、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
3、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
4、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
5、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
6、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
7、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后蛻皮羽化為成蟲。
8、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
9、成蟲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捕食飛蟲。
10、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等對人有害的昆蟲,實為益蟲,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
11、蜻蜓的已知種類超過5,000種。
12、 外型特征 蜻蜓可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和豆娘類的均翅亞目(束翅亞目),間翅亞目有僅三種蜻蜓分別是在日本印度中國,此亞目有活化石之稱,中國的最古老。
13、也是有翅亞綱里的很原始的昆蟲。
14、幼蟲稱為稚蟲,完全水生,形態與習性與成蟲完全不同。
15、各種的稚蟲形態差異極大。
16、 蜻蜓 蜻蜓 蜻蜓頭部可靈活轉動,觸角短。
17、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
18、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據著頭的絕大部分,有三個單眼,約由28000多只小眼組成,它們的視力極好,而且還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轉頭。
19、此外,它們的復眼還能測速。
20、當物體在復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產生出反應,經過加工就能確定出目標物體的運動速度。
21、這使得它們成為昆蟲界的捕蟲高手。
22、其咀嚼式口器發達,強大有力。
23、 蜻蜓翅發達,前后翅等長而狹,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云霄,有時還能后退飛行。
24、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于背上。
25、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
26、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
27、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動。
28、足接近頭部(以便于捕食)。
29、腹部細長。
30、成蟲的構造雖頗一致,但大小差別懸殊,翅展一般為5公分。
31、從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32、 蜻蜓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
33、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
34、雄蟲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節腹板上。
35、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
36、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于水底。
37、 蜻蜓屬于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后蛻皮羽化為成蟲。
38、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
39、無論成蟲還是幼蟲均為肉食性,多食害蟲。
40、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41、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
42、 生長繁殖 幼蟲時期 幼蟲以鰓呼吸。
43、常靜息不動,獵物靠近時方射出能纏卷的唇以捕捉之。
44、 發育過程中蛻皮8~15次,蛻皮次數在種內與種間均有所不同,無蛹期。
45、從卵孵出后數分鐘,第一齡稚蟲的鞘狀表皮即裂開,釋出蜘蛛狀的第二齡稚蟲,早齡稚蟲取食小甲殼動物和原生動物等水生動物;后期稚蟲食搖蚊幼蟲、水生甲蟲和螺類,甚至小魚。
46、翅芽在早期出現,隨著蛻皮次數的增多而長大。
47、稚蟲到最後一齡時,體內已形成成蟲的器官。
48、幾天后稚蟲爬出水面,蛻皮而露出成體(羽化)。
49、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離水,日出前起飛,所以很少見到其羽化。
50、較小的種類在白天羽化。
51、 剛羽化的成蟲體軟,生殖系統不成熟,色澤尚未完善。
52、其最初的活動之一為飛離水域。
53、成蟲的生活分兩個階段︰一為生殖前期,約2天~2周,隨種類和氣候而異;另一為生殖期,約1~6周。
54、在第一階段時積極取食,遠離水域。
55、第二階段開始于性成熟時期,此時蜻蜓飛到交配的場所(通常是可以產卵的池塘、河流)。
56、雄體到達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據一定位置,并如鳥類一樣保衛其領域,驅逐其他侵入的雄體。
57、若有雌體飛近或飛入該領域,則雄體便試圖與之交配。
58、少數種類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59、 交配時期 交配的姿勢獨特。
60、雄體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體的頭或前胸,通過它的動作誘引雌體將其腹部前彎,接觸到雄體腹部基部的交尾器。
61、交配時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進行。
62、交配時間數秒至數小時。
63、交配后雌體立即產卵,或經數小時、數天後產卵。
64、產卵方式有兩種。
65、產卵器發達的種類把卵產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組織內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產卵,可浸在水中達1小時以上。
66、頭部能靈活轉動,復眼1對,較大,無產卵器的種類把卵從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
67、有幾種產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纏結裝置,可防止被沖往下流。
68、成蟲需有溫暖的氣候、食物和適于產卵的水體才能生殖。
69、魚、鳥會捕食蜻蜓幼蟲,幼蟲間也互相殘食。
70、羽化時可能被鳥和小型鱷類捕食。
71、但成蟲在離開羽化場所后幾無敵害,飛行迅速靈活,差不多能避開所有敵害。
72、溫帶地區的種類多以幼蟲越冬,幼蟲期可達1~5年,成蟲期壽命僅數周。
73、 成蟲時期 羽化的成蟲顏色各異,色度從金屬色到粉色不等。
74、和其他昆蟲相比,其體型龐大,有些翼展達到16公分(約6吋),甚至最小的種類翼展也有2公分(0.8吋)。
75、除了是極端敏捷的飛行動物以外,它們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
76、蜻蜓翅膀肌肉在溫暖時才能發揮最佳功能,而若有涼意,這種昆蟲常在真正起飛前鼓翅生熱。
77、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為最有效率的飛行捕食者。
78、獵物通常是飛行的小蟲,但有些蜻蜓經常吃掉本身體重60%的獵物。
79、 年幼的蜻蜓——稱為幼體,經不完全變態中的半變態方式,有時稱為稚蟲——是水生動物,和成蟲在空中的情形一樣,是水中專門的捕食者。
80、功能上無翼的幼體在顏色方面通常是斑駁或黯淡的,與生活環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顏色一樣。
81、它們的突出雙眼類似成蟲,但擁有成蟲所無的驚人解剖結構。
82、這稱為「面具」,是幼體第三對口器的融合體。
83、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時收在頭部和喉部之下。
84、面具尾端是一組牙狀的夾子,用來抓住蠕蟲、甲殼動物、蝌蚪、小魚等獵物。
85、不同種類的蜻蜓幼體分別稱為趴蟲、穴蟲、隱蟲或夾蟲——其身形、代謝、呼吸端視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86、 幼體從水中或水中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產方式有3種。
87、有些種類把卵產在植物組織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層或上方。
88、卵也可能從腹部掉落或被沖至水中。
89、幼體利用直腸內的腮,從水中吸取氧氣。
90、腹部把水吸入,再經由肛門壓出。
91、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產生一種噴射推進的逃生方法。
92、固體廢物亦以這種方式排出。
93、隨著幼體長大,它把皮蛻掉,未來的翅膀在幼體成長期間約有一半先變為明顯。
94、接著,這些翅鞘在隨后的蛻皮過程中快速增大。
95、終于,幼體爬出水面(有時在夜間),進行最后一次蛻皮,變為成蟲,留下一張皮(蛻殼),也就是以往身體的外殼。
96、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
97、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進行授精。
98、 蜻蜓為什么用尾巴點水? 蜻蜓和其他許多昆蟲都不一樣,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蟲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點水實際上是在產卵。
99、雌蜻蜓產卵到水里面,多數是在飛翔時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
100、我們常見的所謂“蜻蜓點水”,就是它產卵時的表演。
101、蜻蜓的卵是黃色的。
102、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變態昆蟲,由稚蟲蛻變至成蟲的階段中,不需經歷結蛹的過程。
103、它們一生只經歷三個階段: 卵、稚蟲及成蟲。
104、 蜻蜓稚蟲是水生的,而成蟲則是具飛行能力的陸生昆蟲。
105、 卵 蜻蜓的卵會被置于植物內、枯木內或甚至干土中,又或被隨意地掉在水面上,這視乎其品種而定。
106、大多數溫帶地區的蜻蜓品種的卵不會在產后立刻孵化,并且可能待上數月才孵出稚蟲。
107、 這一段不孵化時期稱為“滯育期”,目的是讓蜻蜓以卵的形態度過寒冬。
108、因為香港的冬天氣候溫和,所以這現象在香港并不需要,但據知某些把卵產于干土中的長尾蜓屬品種能以卵的形態在干旱的環境中生存一般時期。
109、黃蜻的卵則只在多便孵化,且更可在雨后形成的短暫水洼中孵化,它們這種迅速的成長明顯是個很好的優勢。
110、 稚蟲 孵化后的稚蟲的第一個階段或齡期稱為前稚蟲。
111、它們沒有足部,這階段通常只維持數秒至數分鐘。
112、 稚蟲在這第一次脫皮后就進入第二個齡期,它們有構造簡單的足部和三條有節的觸角。
113、稚蟲的成長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個齡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長的時間。
114、 稚蟲在羽化為成蟲前,會經過一個變態期。
115、在這階段,稚蟲會成為成蟲,但它們會一直留在外骨骼內,直至最后的齡期。
116、在這段期間,稚蟲的身體會在外骨骼內慢慢重新構造為成蟲。
117、因為口器慢慢退化,稚蟲亦會停止進食。
118、當透過稚蟲外殼也能穩約窺見成蟲的身體上的顏色及斑紋時,稚蟲很快便在合適的時間羽化。
119、蜻蜓成蟲會直接由成熟稚蟲羽化出來,它們有發展良好的翅芽。
120、蜻蜓沒有蛹的階段。
121、從稚蟲蛻變無成蟲,這真是一個很特別的過程,因為稚蟲和成蟲這兩個階段可說是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122、 羽化 在氣候溫和的地區,寒冬使羽化期只限于春天和夏天。
123、鑒于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冬季雖短但明顯較涼快,使得大部份蜻蜓品種的羽化期都沒有明顯的模式。
124、 香港有一些品程稱為“春季品種”,它們在春天羽化為成蟲,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們羽化的高嶧期。
125、它們擁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當雨季開始和氣溫上升時,它們的羽化期也同時開始。
126、 春季品種包括大部份的河棲春蜓科,如獨角曦春蜓和純鎏尖尾春蜓。
127、 此兩種蜻蜓的羽化高嶧期較中華長鉤春蜓早大約兩星期。
128、 色蟌科的煙翅綠色蟌也是一種春季品種,它們的飛行期很短;同屬色蟌科的華艷色蟌則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見它們的展翅飛翔。
129、 大部份羽化期沒有明顯模式的蜻蜓品種,從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見它們飛行。
130、 黃蜻則全年都在飛行,這是由于它們有遷飛而來的種群涌入。
131、 然而,這情況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時出現,因為雖然估計遷飛的種群會從菲律賓而來,但是盛行風在這兩個月大多從東面或東北面吹來,卻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賓。
132、 有些品種,尤其是紋藍小蜻,要直至夏末才會看到,但大部份的羽代高嶧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間繼續會有稚蟲羽化,但數目會逐漸減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會完全終結,這與當時的平均氣溫明顯下降有關。
133、 羽化為成蟲的實際過程是十分精彩的,通常在一小時內完成。
134、 不過,要將柔軟的身軀和閃亮的柔軟翅膀硬化,以及要蛻變成完全成熟的顏色則可能要花上數小時。
135、 在這段時間中,它們不能移動也缺乏堅硬的外殼保護,所以蜻蜓通常選擇于黃昏至清晨的時間進行羽化,以減少被捕食的機會。
136、 而在羽化過程中,稍一不慎,身體或翅膀更會因撞到身邊物件而沒有完全擴展,導致出現畸型現象而影向日后的活動能力,甚至死亡。
137、 大部份蜓科蜻蜓都在傍晚后不久的晚上開始羽化,然后在黎明前作首次飛行。
138、 春蜓科、蜻科和束翅亞目則都在晨初時羽化。
139、 大偽蜻屬品種在晚間羽化。
140、 繁殖 蜻蜓的繁殖是最與別不同,而這種繁殖方式的演化仍是一個謎。
141、與其他昆蟲一樣,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長在腹部末 端,第九腹節的腹面。
142、在交配前,雄蟲會將精子從生殖孔轉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節腹面上第二組性器官中,并將精子儲存在那里。
143、 當雄蟲抓住了愿意交合的雌蟲時,交尾(交配)就會開始。
144、 首先,雄蟲會彎起腹部,利用腹部末端肛附器的交合突抓著雌蟲的頭部后側或前胸的背板。
145、 然后,雄蟲會放松其足部對雌蟲的緊握,讓雌蟲輕松地懸掛在雄蟲的腹部末端。
146、 愿意交合的雌蟲會彎起腹部作出接觸,并將腹部末端緊貼在雄蟲的第二性器上。
147、 這種交配模式在英文中有時稱為“輪”(wheel)。
148、 接著,雄蟲會將雌蟲在過往交尾時留在體內的所有精子除掉,然后運用陰莖狀的器官將自己的精子放在雌蟲體內。
149、 許多品種的雄蟲肛附器與雌蟲的頭部后側,以及雄蟲的第二性器官與雌蟲的性器官,都是有如鎖與鑰匙的結構互相契合,并且是品種特有。
150、 由于這種精妙的特點,雄蟲與不同品種的雌蟲品種可交尾的機會就大大減低。
151、 不過,有時一些大意的雄蟲亦有抓錯對象的一刻。
152、 因此,肛附器的結構和特征是用來分類和分辨品種的最佳標準。
153、 某些蜻科交配可能只需很短時間,但對大多數品種來說,交配是一個非常冗長的過程,要經數分鐘,甚至數小時后,雌蟲才會產卵。
154、 雌蟲大多在交尾后就立即產卵。
155、 產卵時,有些雌蟲會由雄蟲抓著其腹部后側“串連”在一起進行;有些則是在沒有雄蟲抓著的情況下產卵。
156、 許多雄蟲即使沒有緊抓著雌蟲,但在雌蟲產卵時,都會保護著它們,以防其他雄蟲對該雌蟲產生興趣。
157、 有的蜻蜓會把卵放在植物內,稱為“內生產卵”;有的則會把卵隨意掉在潮濕的植物上或水面上。
158、 分布范圍 常見的蜻蜓如藍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貴州等省;長痣綠蜓分布在華北一帶;黃蜻全國多省市自治區 有分布;玉帶蜻僅產于中國,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蘇和福建等省市自治區。
159、 種類介紹 約有5000余種,在中國約300余種,最常見的蜻蜓有多種:例如碧偉蜓、黃蜻和長葉異痣蟌,這3種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個科,即代表了大型蜻蜓、中型蜻蜓和豆娘。
160、 分類信息 分類地位 分類地位昆蟲綱Insecta蜻蜓目Odonata 間翅亞目 Anisozygoptera該亞目是蜻蜓目下最小的一個亞目現已有三屬三種昆蟲。
161、間翅亞目昆蟲的特征介于均翅亞目與差翅亞目之間。
162、特點,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 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
163、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節腹面。
164、翅基部不呈柄狀,后翅大于前翅。
165、 僅有的3種,一種產于喜馬拉雅山南側,一種產于日本,一種為產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的Epiophlebia sinensis(2011年發表的新種) 。
166、是古老類γτ群的孑遺后代,有活化石之稱。
167、2011年到2012年1月通過德國,中國,老撾,尼泊爾和日本學者的聯合協作研究,通過對世界Epiophlebia屬已知3種的DNA的系統學分析,結論是中國黑龍江省發現的新種比已知分布喜馬拉雅南部和日本的種古老,早期已知的2個種屬于后期分化出來的種。
168、經過多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昔蜓在進化樹上比日本昔蜓和印度昔蜓更為古老。
169、這是去年世界昆蟲界的重大發現,該昔蜓被命名為中華昔蜓Epiophlebia sinensis 生活習性昔蜓,形態間于差翅亞目(蜻類和蜓類)和均翅亞目(豆娘艷娘類)之間。
170、身體接近于蜓類,但是前后翅結構接近豆娘類。
171、昔蜓在古代時較為常見,東北蜻蜓化石也常出產,后至新生代以后逐漸稀少。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