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12-13 20:21:20 來源:

    白鰭豚的資料(白鰭豚的資料)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白鰭豚的資料,白鰭豚的資料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白鰭豚又叫“白旗”,屬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白鰭豚的資料,白鰭豚的資料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白鰭豚又叫“白旗”,屬哺乳綱鯨目豚科,體長2至3米,重100至300千克,背呈淡藍灰色,嘴扁長似鴨嘴,有齒約130枚,齒根側扁而寬,頭圓有短頸,頸椎不愈合。

    2、由于長期生活在水中,前肢已演變成前鰭,后肢已演變成尾鰭,身體呈流線型,十分適宜于游泳。

    3、白鰭豚的耳朵和眼睛高度退化,在水中活動時只能靠發出超聲波的回聲來識別物體,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中沉浮,遇到危險時就發出低沉似水牛的吼聲。

    4、白鰭豚主要以魚類為食,一頭成年的白鰭豚每天要吃12至18千克的鮮魚,雌豚在哺乳期食量比平時還要大一些。

    5、白鰭豚有四個胃,腸子長達30至40米,消化力很強。

    6、白鰭豚的睡眠方式很特別,它的兩個大腦半球輪流處于覺醒和睡眠狀態,有規律地交替工作和休息。

    7、白鰭豚是世界上僅有五種淡水豚類中的一種,它的祖先在四五千萬年前曾生活在陸地上,后來因自然環境的變化才近居到水中。

    8、為了適應水生環境,其身體的各部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兩分鐘就要到水面上換氣,換氣時將頭伸出水面,吸氣后猛往水中一扎,激起一圈浪花。

    9、尤其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由于氣壓變低,它們頻繁地露出水面換氣,漁民常根據白鰭豚的這一特點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10、白鱔豚的繁殖率很低,每兩年才生育一次,一胎只生一頭,很少有生雙胞胎的。

    11、與一般胎生動物不同的是,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時先露出尾巴。

    12、剛出生的小豚長約七八寸,體重不到1千克,用沒有長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鰭,每隔幾秒鐘由母豚帶出水面換一次氣。

    13、兩個星期以后小豚才開始尾隨母豚活動,再過一個多月后小豚便能獨立生活了,大約經過八九年才發育成熟。

    14、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水生珍獸,目前僅生存于長江中下游,以湖北、安徽兩省境內的河段中最多,生活區域十分狹小。

    15、由于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鰭豚反應敏捷,因而也使人類捕捉其活體很困難。

    16、從1916年在洞庭湖里發現白鰭豚后,一直到1980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網活捉了兩頭,其中的“淇淇”是當時世界上僅存的4頭人工飼養的淡水豚之一,剛捕到時體長1.37米,重36.5千克,目前長2米多,重125千克。

    17、1986年3月一頭名叫“珍珍”的雌豚曾與之配對,過了兩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

    18、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時,它仍是“光棍”一條。

    19、白鱔豚原先分布在長江三峽至河口的江段以及與長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時候富春江和錢塘江中也有分布,后來由于環境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富春江和錢塘江一帶已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而在長江中下游河段與沿岸湖泊中的分布范圍也不斷縮小,特別是隨著長江水利工程和航運、采砂等生產活動的開展以及水體污染的加劇與有害漁具的使用,使白鰭豚的數量越來越少,群體的規模也越來越小。

    20、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調查的結果來看,1980年白鰭豚總數為400頭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來頭,1990年已不足200頭,1993年又銳減到150頭,1995年不足100頭,白鰭豚已瀕臨滅絕。

    21、為了掌握白鰭豚的現存數量和活動規律,1997年11月4至10日,農業部組織實施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白鰭豚搶救計劃——長江水域白鰭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16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與漁政工作者分別在21個水域同時開始觀測,全流域總共僅觀測到白鰭豚21頭。

    22、結果表明:一方面白鰭豚的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白鰭豚活動地域也在不斷地縮小。

    23、過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蘇瀏河口長江干道中都有分布,現在荊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蹤影了。

    24、有關研究白鰭豚的專家預言,如果目前的保護措施不進一步加強,白鰭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徹底滅絕,其處境比大熊貓更為險惡。

    25、白鰭豚是一種古老的孑遺動物,它的大腦同海豚一樣發達,其智力水平與陸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意義。

    26、由于白鰭豚現存數量極為有限,因此被稱之為“長江里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7、白鰭豚的形態結構原始,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差,為了使這種珍稀動物免于滅絕,20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灘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鵝洲附近的長江故道分別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以及多個保護站和養護場。

    28、長江新螺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地處江漢平原南部,全長135.5千米,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16℃至18℃,無霜期260多天,兩岸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29、該河段江面寬闊,江心洲廣為發育,河道比較曲折,水深25米左右,坡降和緩,水流速度為0.3至0.8米/秒。

    30、沿岸有發育良好的淺灘以及眾多天然的或人工的礬頭控制著江水的流態和流向,形成一系列的深槽和大回水區,江段上游緊接洞庭湖湖口,并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以及陸水等河湖匯入,餌料豐富,魚蝦充足,為白鰭豚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31、目前生活在保護區內的白鰭豚大約有20至40頭,占全流域的1/3左右。

    32、該保護區于1992年10月由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為了讓全社會都來保護白鰭豚,1997年7月洪湖市政府專門發布了《關于加強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通告》,劃定并確立了8個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規定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嚴禁漁業生產活動,禁止炸、毒、電捕魚,對由此造成白鰭豚傷亡者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還規定過往的船只在此江段要減速行駛,發現沖灘、擱淺和傷亡的白鰭豚要及時報告。

    33、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位于石首市境內的長江故道中,這段長江故道是1972年7月河道發生自然截彎取直的產物,目前故道上游河口已經被泥沙淤塞,下游河口離長江一千米處一分為二與長江相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所在的水域呈一個不規則的半封閉環形,故稱故道環繞的沙洲為天鵝洲,保護區因此而得名。

    34、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長20.9千米,水面面積1800至2000公頃,水深15至25米,一月份平均最低氣溫在3.7℃左右,河水終年不凍,水域沿岸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大量餌料隨地表徑流進入水中,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充足的食物、清潔的水質以及和長江相似的自然環境是白鰭豚遷移及實行異地保護的最佳地點。

    35、1990年以來,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分數次將捕捉的29頭江豚放在天鵝洲長江故道里試養,這些江豚很快地適應了新環境,到1997年初共生下了11條小豚。

    36、由于江豚的習性與白鰭豚接近,因此,此次試養成功為白鰭豚的遷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7、1995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水產局組織的捕豚隊終于捕獲了一條長2.29米、重150千克的雌性白鰭豚,并將其安全地送到自然保護區內,自此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有了第一頭白鰭豚,令人遺憾的是半年后這頭白鰭豚不幸被攔網掛住,窒息而亡。

    38、1996年6月24日被工作人員發現時,只見其頭部多處淤血,尸體已經開始腐爛。

    39、由此可見,保護白鰭豚仍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40、白鰭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

    41、屬哺乳綱、鯨目、白鰭豚科。

    42、它的分布僅局限于長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的長江段為多。

    43、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

    44、它是研究鯨類演化和生物進化的寶貴材料。

    45、它有發達的大腦,是一種聰明而有智慧的動物,它有“回聲定位”和聲納等特殊功能。

    46、具有流線型的體型,豐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這些結構在仿生學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47、 白鰭豚體呈紡錘形。

    48、吻突極狹長,上頜和下頜幾乎等長,且微上翹。

    49、體長為吻長的6倍。

    50、體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頸部兩側、耳孔后及鰭肢上方區域有一半圓形的白色寬紋,在肛門上方的尾側有兩道半月形的白色寬紋。

    51、 白鰭豚喜在遠離岸邊的江心主流區活動,為疏人性豚類。

    52、在行動中有集群習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動,偶爾也進入湖泊、支流與長江干流匯合處活動。

    53、白鰭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鐘就要露出水面換一次氣。

    54、換氣時總是頭先出水,有時會噴出水花,出水呼吸時會發出聲響。

    55、當天氣悶熱、暴雨即將來臨之際,它便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眾稱為“白鰭拜江”。

    56、 白鰭豚是肉食性動物,其視覺很差,靠自身發出的超聲波訊號發現食物并突襲式吞食。

    57、食性以魚為主,常在淺灘、岔流以及支流匯合處覓食。

    58、其食量甚大,一般攝食量可占體重的10%~12%。

    59、 白鰭豚雌性6齡、雄性4齡可達性成熟。

    60、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懷孕期約9個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

    61、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

    62、剛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長大,并隨群活動。

    63、 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建成后,使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

    64、航運業的發展、河道整治、機動船只增加、水質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漁具及有害捕撈方法等,嚴重威脅著白鰭豚的種族延續。

    65、據實測統計,現長江白鰭豚資源量已不足100頭,遠低于國寶大熊貓。

    66、為使白鰭豚在自然界不被滅絕,國家已將其列入一級保護動物,并將長江天鵝洲古道和安徽銅陵江段劃為自然保護區,保護和增殖白鰭豚資源,拯救瀕危物種。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