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11-09 19:59:15 來源:

    志留系地層特征(志留系)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志留系地層特征,志留系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1)蘭多弗里統魯丹階-埃朗階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志留系地層特征,志留系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蘭多弗里統魯丹階-埃朗階龍馬溪組(S1l):本組命名地點為湖北秭歸新灘龍馬溪,最早為李四光命名龍馬頁巖,后尹贊勛將其改名為龍馬溪頁巖。

    2、標準地點為四川綦江觀音橋,區內分布廣泛。

    3、龍馬溪組一般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富含筆石,以黑、灰黑色頁巖、粉砂質頁巖為主,底部炭質頁巖在黔北、黔中隆起前緣太15井、丁山1井比較發育,其他地區較薄。

    4、上部巖性為灰黑、灰色頁巖、粉砂質頁巖,部分地區夾薄層灰巖、泥灰巖,見筆石、三葉蟲、腕足類等化石。

    5、在重慶東南彭水-酉陽一帶,本組幾乎全部為灰綠、黃綠色粉砂質頁巖、頁巖,只在底部發育有厚度不大的黑色炭質頁巖、灰黑色頁巖和泥質粉砂巖。

    6、在川南、川西南,本組全為黑、灰黑色頁巖、炭質頁巖,夾粉砂巖,并在下部含有較多黃鐵礦結核。

    7、本組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為100~300m,酉陽一帶(秀山溶溪剖面)厚達500m左右。

    8、本組主要含筆石,尤以下部最為豐富,上部含少量介殼類、三葉蟲和腕足類。

    9、根據筆石化石,龍馬溪組最高筆石層位相當于Monograptus sedgwickii帶,本組為蘭多弗里統下部無疑。

    10、(2)蘭多弗里統特里奇階早-中期石牛欄組(S1s):本組命名地點及標準地點為四川綦江石牛欄。

    11、丁文江(1930)首先將川黔邊境志留系劃分為:酒店埡頁巖、石牛欄灰巖、韓家店頁巖。

    12、尹贊勛等(1947)沿用石牛欄灰巖一名,以含介殼化石的暗灰色頁巖作為石牛欄灰巖的開始,其下含筆石的暗灰色頁巖歸入龍馬溪頁巖,以含海百合莖灰巖、頁狀灰巖作為石牛欄灰巖的結束。

    13、其上黃綠色砂質頁巖歸入韓家店頁巖。

    14、張文堂等(1964)在綦江韓家店,以黃色瘤狀泥灰巖作為石牛欄群之開始,其下含筆石、三葉蟲、腕足類的灰黑色鈣質頁巖夾薄層灰巖及灰質結核(瘤)的一套地層歸入龍馬溪群,石牛欄群的頂界劃在韓家店群灰綠及土黃色頁巖之下。

    15、葛治洲等(1975)將張文堂等劃的龍馬溪群上部含筆石、三葉蟲、腕足類等混合相地層歸入石牛欄群,改稱石牛欄組。

    16、《西南地區區域地層表貴州分冊》(1977)擴大了原張文堂等(1964)的含義,包括了其上的灰綠、黃綠色頁巖、粉砂巖。

    17、林寶玉等在《中國地層6—中國的志留系》(1984)中,也采用此擴大的石牛欄組,以下紅層紫紅色、黃綠色砂質頁巖、細砂巖及含泥砂巖出現為石牛欄組頂界。

    18、本組分布于黔北遵義董公寺、湄潭蝦子場、牛場一線以北,黔東北江口、余慶以北,川南綦江觀音橋至川西南古宋一帶。

    19、一般分上下兩段,下段為灰色瘤狀灰巖、泥灰巖、灰巖,夾黃綠色頁巖,含珊瑚、腕足及少量筆石,厚度50~60m至300m。

    20、上段為灰綠、黃綠色頁巖、粉砂質頁巖,夾泥質粉砂巖,化石稀少,厚度十余米至近200m。

    21、川南綦江一帶本組為深灰色瘤狀泥灰巖,下部夾鈣質頁巖,化石以珊瑚為主,厚度200~300m。

    22、本組所含珊瑚化石,經前人研究,都是早志留世特有或常見分子,少量時間跨度為奧陶紀至早志留世,一般不到中志留世。

    23、所含腕足類種屬僅限于早志留世,少數屬于早志留世中晚期。

    24、小河壩組(S1x):本組同石牛欄組為同時異相沉積。

    25、命名地點在四川南川小河壩,川東南一帶作為小河壩組的代表性地區。

    26、常慶隆(1933)建立小河壩系,包括上下兩部分,下部厚層狀硬砂巖,不含化石,上部黃綠色頁巖夾砂巖薄層,化石少。

    27、尹贊勛等(1943)縮小含義,只限于原小河壩系下部之砂巖。

    28、尹贊勛(1949)改稱小河壩組。

    29、葛治洲等(1975)提出小河壩組,包括原尹贊勛(1949)小河壩組的砂巖加上上部頁巖。

    30、《四川省各時代地層總結志留系》提出以介殼相生物組合出現為小河壩組下界,上界以“紫紅色層”(下紅層)出現作為上界,此劃分與葛治洲等(1975)含義相同。

    31、本組分布于川東南以及川南的南川一帶。

    32、川東南秀山溶溪剖面(林寶玉,1984)本組分上下兩段,下段為灰綠、黃綠色粉砂巖、細砂巖,夾少量粉砂質頁巖,中部夾厚為3.5m的灰巖及灰巖透鏡體,蟲跡、波痕發育,含筆石、三葉蟲及腕足類,厚度200余米。

    33、上段為黃綠色頁巖、砂質頁巖、粉砂巖,蟲跡、波痕較發育,含腕足類、筆石,厚度160m左右。

    34、秀山溶溪剖面(林寶玉,1984)向北到酉陽思渠、丁市、卜海一帶,巖性與秀山溶溪剖面相同,下部夾薄層生物灰巖、泥巖,卜海一帶底部還含礫石,化石少,厚度360~470m。

    35、再往北至秀山大田壩至酉陽一帶,全部以中厚層為主的黃綠色、灰綠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石英砂巖,不含碳酸鹽,厚度460m。

    36、彭水郁山、石柱漆遼-冷水溪一帶,小河壩組厚300余米,巖性與酉陽相近。

    37、川東南的南川縣三泉一帶,本組下段為中-厚層狀綠灰色粉砂巖,上部局部夾生物碎屑灰巖條帶,具不明顯波痕,含珊瑚、腕足類、三葉蟲等,厚度187m。

    38、本組上段為黃綠、灰綠色頁巖,夾生物灰巖薄層或透鏡體,底部夾粉砂巖條帶,具蟲跡、小型波痕,生物灰巖中富含珊瑚、腕足類、苔蘚蟲及海百合等,厚度300m。

    39、彭水萬足一帶小河壩組巖性與三泉相似,厚度352m。

    40、本組所含珊瑚、筆石、三葉蟲、腕足類、海百合等,均為石牛欄組中常見分子。

    41、韓家店剖面小河壩組之下為相當于Monograptus sedgwickii帶的混合相地層,再上即為石牛欄組,川東南彭水、南川(林寶玉,1984)及冷水溪(1975年黔江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等地均有Monograptus sedgwickii及其相似種出現,其上即為以介殼相生物組合出現為標志的小河壩組。

    42、因此,一般認為,川東南、川南之小河壩組與黔北、黔東北的石牛欄組兩者下界基本一致。

    43、但在區域對比上,陳旭等認為小河壩組和黔北馬腳沖組巖性及生物地層對比較好,小河壩組為特里奇階早期地層。

    44、羅惹坪組(S1lr):“羅惹坪系”由謝家榮等(1925)最早創立,其命名剖面位于宜昌市東北20km處的羅惹坪附近。

    45、其后尹贊勛(1949)、穆恩之(1962)改稱為“羅惹坪群”。

    46、趙裕亭(1978)、倪寓南(1978)、葛治洲等(1979)、林寶玉等(1984)、Mu et al.(1986)、汪嘯風等(1987)改稱羅惹坪組。

    47、其野外露頭標志明顯,底部為一層厚1.3m含腕足類、三葉蟲、珊瑚及筆石的灰綠色含瘤狀泥灰巖與下伏龍馬溪組頂部筆石Pseudoglyptograptussp.的黃綠色泥巖分界,界限清楚,易于識別。

    48、在本研究區內,羅惹坪組主要集中在高羅-鶴峰-五峰-宜都一帶;據巖性組合特征,本組大體上可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下段巖性為灰綠色、灰色泥灰巖,鮞粒灰巖及瘤狀泥灰巖,產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49、其中化石主要為腕足類、珊瑚、三葉蟲等。

    50、厚度變化較快,高羅當陽坪厚50m左右,鶴峰白果坪厚12m,五峰紅漁坪厚6m,宜都茶園寺厚約10m。

    51、本組上段地層巖性主要為黃綠色粉砂質泥巖夾灰色薄層狀粉砂巖,其中粉砂巖多呈波狀、透鏡狀,橫向上變化較快,層面上見波痕,蟲跡發育。

    52、研究區內本組的厚度變化也較明顯,高羅當陽坪厚450m左右,鶴峰白果坪厚350m,五峰紅漁坪厚570m,宜都茶園寺厚約300m。

    53、(3)蘭多弗里統特里奇階中晚期溶溪組(S1r):本組原名白沙組,原命名地點在貴州石阡白沙,葛治洲等(1975)在《西南地區的志留系》中提到白沙組是當時貴州石油勘探指揮部采用的野外名稱,鑒于白沙組的標準地點貴州石阡縣白沙白馬坡一帶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較多,而這段底層又未經詳細測量,故改用溶溪組代替白沙組。

    54、但之前白沙組已被廣泛使用,所以林寶玉等(1984)早期仍沿用白沙組的名字。

    55、溶溪組的命名地點和標準剖面地點均為秀山溶溪,溶溪組的頂、底均以紫紅色粉砂質頁巖、泥巖為界,為一套紫紅、黃綠、灰綠色粉砂質頁巖、泥巖,夾粉砂巖,化石稀少的一套地層。

    56、與回星哨組被稱為“海相上紅層”相對應,本組被稱作“海相下紅層”,在本組發育的地區,具有很好的穩定性,是剖面對比的一個重要標志層位,紅層的出現也是石牛欄組和小河壩組定義中的頂界標志。

    57、本組分布于黔北至黔東部分地區以北,川東南秀山、酉陽、黔江、彭水地區,以及鄂西南、湘西北、滇東北。

    58、巖性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巖、頁巖、泥質粉砂巖,夾灰綠、黃綠色泥質粉砂巖、頁巖,偶夾生物碎屑灰巖薄層或透鏡體。

    59、“紫紅色層”所占比例不一,黔江濯河壩一帶減少,彭水一帶僅呈薄層夾層狀產出。

    60、黔江以北的川東南、鄂西南的西北部,本組紅層不明顯,為灰綠色、黃綠色砂泥巖,常夾灰巖薄層或透鏡體。

    61、本組厚度在秀山溶溪剖面為257m,酉陽一帶為250~330m,黔江濯河壩為250m,黔北、黔東北為數十米至近400m。

    62、貴州桐梓韓家店剖面僅見7.6m紫紅色頁巖,以往的地層對比中將其直接命名為“溶溪組”,但經龔連瓚研究認為,貴州桐梓韓家店剖面7.6m紫紅色頁巖僅僅只相當于秀山溶溪剖面溶溪組的底部。

    63、本組化石稀少,剖面中所見有筆石、珊瑚、雙殼類、腹足類、海百合、腕足類及牙形石。

    64、關于溶溪組時代,葛治洲等(1975,1998)定為早志留世。

    65、耿良玉等(1990)在溶溪組發現屬于特里奇階早期的化石,陳旭等(1996)認為屬于特里奇階早期turriculatus-crispus生物帶時期。

    66、韓家店組(S1h):本組命名及標準剖面位置均位于貴州桐梓縣城北約5km處的松坎至綦江公路邊韓家店村附近。

    67、丁文江(1930)最早將黔北的志留系分為上部韓家店頁巖、中部石牛欄灰巖和下部酒店埡頁巖三部分。

    68、丁文江(1947)指出韓家店組和三峽地區的紗帽組可能不相當。

    69、尹贊勛(1949)、穆恩之(1962)稱韓家店群,劃歸上志留亞系,張文堂等(1964)贊同這種劃法。

    70、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74)、葛治洲等(1979)、林寶玉(1979)認為韓家店組的時代為蘭多弗里世晚期至文洛克世早期。

    71、周希云等(1981)、穆恩之等(1982)、龔聯瓚(1986)、Mu et al.(1986)將本組全部劃歸蘭多弗里統。

    72、金淳泰等(1982)主張將本組歸文洛克統。

    73、戎嘉余等(1990)將本組的時代確定為蘭多弗里世早、中期,其中韓家店剖面上韓家店組胞石序列等生物組合顯示,該地區韓家店組的頂界甚至不會高于特里奇階早期turriculatus-crispus帶(戎嘉余等,1996),即與溶溪組頂界相當。

    74、龔連瓚(1990)在對黔北、黔東北地層對比中,也認為韓家店組整體時代在秀山組之下,韓家店組頂界大體與溶溪組頂界相當,只有局部地區保留有韓家店組頂部第二套紅層之上的地層可以與秀山組底部地層相當。

    75、本組主要分布于黔北、川南地區。

    76、主要為灰綠、黃灰、藍灰色泥巖、粉砂質泥巖。

    77、下部黃綠色、藍灰色泥巖,厚度約80m,化石稀少。

    78、中上部為灰綠色、藍灰、黃綠色泥巖、粉砂巖,底為厚8m的紫紅色頁巖,至頂部砂質、粉砂質增多,厚度約237m。

    79、本組與下伏石牛欄組或小河壩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二疊系梁山組呈假整合接觸。

    80、本組含化石層位不多,見腕足類,還有三葉蟲和幾丁石。

    81、陳旭等(1996)認為,本組從胞石序列以及區域對比的角度分析,韓家店組的頂部不會高于turriculatus-crispus帶的頂界,即特里奇階早期,但一般的地層對比中,包括《中國地層典—志留系》仍然將韓家店組劃入特里奇階中期(或至晚期)。

    82、紗帽組(S1s):本組是由“紗帽山系”、“紗帽群”引伸而來。

    83、謝家榮等(1925)最早以“紗帽山系”命名于宜昌縣北40km處的紗帽山。

    84、尹贊勛(1949)改稱為“紗帽群”。

    85、本區紗帽組巖性特征由底至頂可以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由具交錯層理及淺水波痕的細砂巖組成,迄今未發現大化石,頂部砂巖中具水道沉積和一層綠至黃色頁巖,與上覆中泥盆統云臺觀組假整合接觸。

    86、本組中段以黃綠色頁巖、細砂巖和粉砂巖為主,底部見1.8m紫紅色的海相粉砂質頁巖。

    87、本組化石稀少,偶見個別筆石及三葉蟲、腕足類Nucleospira。

    88、并見淺水相的遺跡化石、波痕及交錯層理,可能代表一次連續的海退過程。

    89、下段為灰綠、黃綠、藍灰色石英細砂巖夾粉砂巖組成,與下伏地層羅惹坪組整合接觸。

    90、從沉積特征來看,表示一個新海退的開始。

    91、本段見分異度較差的筆石動物群。

    92、同時見腕足類Katastrophomena depressa和三葉蟲Encrinuroides,Latiproetus。

    93、在西部宜都至恩施地區,東部荊門以東地區上段地層中見灰巖發育。

    94、在對區內紗帽組地層年代對比中發現,紗帽組上段生物群較下段面貌差異較大,屬種增加,新的分子開始出現,個體數量也相對增多。

    95、葛治洲等(1979)通過對宜昌紗帽組中段和上段分別與黔東北、川東南的溶溪組和秀山組對比,認為紗帽組頂界明顯低于秀山組頂界;此觀點受到Mu et al.(1986)的贊同。

    96、汪嘯風等(1987)提出紗帽組相當于秀山組的觀點,且最上部地層可以與回星哨組對比;而戎嘉余等(1990)指出宜昌大中壩剖面紗帽組時代大致相當于turriculatus-crispus的部分地層,即形成的大致年代應屬于蘭多弗里世特里奇早期。

    97、我們也認同其觀點。

    98、戎嘉余(1990)在秭歸兩河口的賈家溝和宜都毛湖尚梯子口志留系地層上部發育秀山動物群,且頂部地層所對應的層位較宜昌分鄉王家灣的頂部地層的層位要高。

    99、秀山組(S1xs):本組命名及標準剖面地點在四川秀山溶溪,為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74)建立的地層單位。

    100、本組分布范圍大致與溶溪組相同,在川東南、黔東北、湘西北和鄂西南一帶廣泛分布,也在川西南等地區發育,巖相與生物相較穩定,總厚度常為400~600m,與上覆回星哨組(海相上紅層)、下伏溶溪組(海相下紅層)均為整合接觸。

    101、在秀山溶溪剖面,下部為石英粉砂巖、石英粉砂質頁巖及細砂巖,偶夾砂質灰巖或灰質砂巖;上部為灰質頁巖、灰質石英粉砂巖,夾粉砂巖、灰巖結核。

    102、其他地區一般為黃綠、灰綠色砂質或粉砂質頁巖、頁巖,下部夾細砂巖或泥質粉砂巖,上部夾薄層灰巖或含鈣質結核。

    103、本組厚度在川東南秀山、酉陽一帶600~650m,黔東可達900m左右,向西減薄,黔北厚度為236~0m。

    104、本組化石下部少,上部豐富,主要有筆石、三葉蟲、頭足類、腕足類,還見有珊瑚、牙形石。

    105、關于秀山組時代,一直爭議較多,葛治洲等(1975)根據筆石化石特征,認為歸屬中志留世早期,林寶玉通過床板珊瑚化石組合的研究,將其歸屬中志留世晚期,林寶玉等(1984)將其歸屬于中志留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74)將本組歸于文洛克世晚期,后改歸文洛克世早期(葛治洲,1979;穆恩之等,1982,林寶玉,1984;Mu et al.,1986)。

    106、周希云等(1981,1985)根據牙形石的研究成果,將本組的大部分劃歸蘭多弗里統,得到龔聯瓚(1987)的支持。

    107、王成源等認為秀山組上段下部可與特里奇階晚期P.celloni牙形石帶下部,但不是最下部,而秀山組上段上部的牙形石只相當P.celloni帶的中部,至多接近P.celloni帶的上部,而絕達不到此生物帶的頂部,即秀山組的時代為蘭多弗里世特里奇晚期。

    108、耿良玉也認為秀山組時代為特里奇晚期。

    109、戎嘉余等(1990,1996)也認為本組的時代為蘭多弗里世特里奇晚期。

    110、(4)文洛克統申伍德階早期(或蘭多弗里統特里奇階末期)回星哨組(S2h):本組命名及標準剖面地點在四川秀山溶溪,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74)建立。

    111、本組斷續分布于東起湘西北桑植與龍山之間,向西至川西南昭覺、寧南,為江南古陸西北側的沉降凹陷帶,大致呈北東-南西向的狹長地區。

    112、在這一凹陷帶中,本組以湘西北保靖、大庸、桑植一帶發育較全,向西南、向東北逐漸變薄。

    113、本組一般可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下部回星哨段和上部小溪段。

    114、下部以紫紅色粉砂質泥巖、頁巖、泥質粉砂巖為主(海相上紅層);上部以綠灰、黃綠、土黃色相間的泥巖、頁巖為主,夾泥質粉砂巖。

    115、在秀山溶溪剖面,本組下部回星哨段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巖與綠色粉砂巖互層,厚約85m;上部小溪段以綠灰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為主,泥巖上管狀蟲跡密布,厚度約58m。

    116、川東南酉陽龍潭,本組為紫紅色與黃綠色相間的泥巖、頁巖、夾泥質粉砂巖。

    117、川西南長寧雙河一帶,夾薄層含細礫粗砂巖。

    118、本組厚度,黔東北為數十米至百余米,川東南為百余米至200余米,川西南為百余米。

    119、本組底部以紫紅色泥巖、粉砂巖的出現與下伏秀山組整合接觸,頂部與中或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巖呈假整合接觸。

    120、本組分布于江南古陸西北側的沉降凹陷帶中,大致呈北東-南西向的狹條狀,此帶東北始自湘西北的大庸、桑植一帶,西南止于黔東北的石阡附近。

    121、在這一凹陷帶中,回星哨組以湘西北保靖、大庸、桑植一帶發育較全,向西南、向東北逐漸變薄,花垣卡棚的回星哨組厚約250m,龍山北洞厚86m,桑植洪家峪僅厚1m。

    122、小溪段最厚的地區也在湘西北,向西南至石阡一帶,小溪段僅厚10m。

    123、本組化石稀少,種屬單調,在黔東北石阡剖面僅發現雙殼類Modiomorpha sp.和Modiolopsis sp.,珊瑚Tryplasma sp.和板足鱟類碎片,秀山溶溪剖面中回星哨組僅有雙殼類Modiomorpha crypta和Praecardium cf. ovatum,腹足類Turbocheilus和Discordichilus以及板足鱟類碎片。

    124、下伏秀山組存在Stomatograptus sinensis,陳旭等(1996)推測相當于griestoniensis生物帶上部至spiralis-grandis生物帶下部。

    125、牙形刺的研究表明,秀山組上段上部僅相當于P.celloni生物帶的中部,接近上部。

    126、本組由(葛治洲等,1979;林寶玉等,1984;龔連瓚,1986)歸文洛克統。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