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11-04 16:52:30 來源:

    刺史 司馬 長史(刺史)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刺史 司馬 長史,刺史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漢隋唐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刺史 司馬 長史,刺史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漢隋唐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

    2、“刺”,檢核問事之意。

    3、秦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御史(監察御史)。

    4、漢初省,旋復置。

    5、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

    6、武帝元封初,廢諸郡監察御史。

    7、繼之,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稱刺史。

    8、刺史巡行郡縣,以“六條”問事。

    9、然《漢官典職儀》于六條條文之下,又概括為“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對地方政事,實無所不包。

    10、刺史秩六百石。

    11、所察之對象則為二千石之太守。

    12、武帝之意,以為斷進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級官監察高官。

    13、刺史可乘傳奏事,總隸于御史中丞。

    14、成帝綏和元年(前8),罷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復舊制,不久又為州牧。

    15、東漢建武十八年(42),依舊制再改為刺史,但只設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隸司隸校尉,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自往。

    16、東漢刺史權力逐漸擴大。

    17、詔書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領兵作戰之事,刺史奏聞之事不必經三公委派掾吏按驗,郡守、縣令對之頗為忌憚,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棄官之事。

    18、靈帝中平五年(188),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

    19、遂改部分資深刺史為牧。

    20、刺使實際已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兩級制隨之形成。

    21、魏、晉刺史有領兵、單車之別,單車即不領兵之意。

    22、領兵刺史四品,五品。

    23、領兵刺史多加將軍號,任重者稱使持節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時都督數州甚至十數州軍事),次為單車刺史“假節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又次為使持節。

    24、西晉統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將軍號。

    25、西晉末天下大亂,乃仍舊。

    26、南北朝沿襲,惟昆魏道武帝時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27、隋文帝撤銷郡,州長官除雍州牧外,均為刺名。

    28、煬帝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

    29、又設司隸臺,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為司隸大夫屬員,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職,其地位品秩,均與漢武帝時的部刺史相同,旋罷,唐改良改郡為州,以太守為刺史。

    30、玄宗又改州為郡,以刺史為太守。

    31、肅宗再復舊制。

    32、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亦同。

    33、宋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職。

    34、歐陽修撰《豐樂亭記》,自稱刺史;撰《醉翁亭記》,又自稱太守,蓋刺史與太守早無區別。

    35、宋官制另有刺史,作為虛銜,任者并不赴任。

    36、元以后刺史之名廢。

    37、清人用作知州的別稱。

    38、漢代開始就有漢武帝廢除了沿秦而置的監御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又稱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

    39、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轄,以六條詔書監察本州郡縣官,秩八百石,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40、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

    41、漢哀帝初,改歸舊制,不久復稱為州牧。

    42、東漢初又復稱刺史。

    43、漢靈帝時,改刺史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軍政大權,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

    44、魏晉南北朝,以刺史領州,多帶使持節、持節、假節、都督諸軍事銜。

    45、隋文帝廢郡,以州領縣,則刺史與前代太守無異。

    46、隋唐時期,煬帝、玄宗、武則天都曾經廢州改郡,不久仍其舊。

    47、晚唐五代時,節度使、觀察使所領諸州不得徑自奏事上計,節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導致刺史職任漸輕。

    48、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為專供武臣遷轉的虛銜。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