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10-26 11:11:22 來源:

    和氏璧是什么玉料(和氏璧是什么玉)

    導讀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和氏璧是什么玉料,和氏璧是什么玉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由于和氏璧已經失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和氏璧是什么玉料,和氏璧是什么玉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由于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么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2、和氏璧是什么玉”的說法出現了很多種:說法一:和氏璧是獨山玉。

    3、和氏璧產于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

    4、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5、說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

    6、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

    7、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

    8、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

    9、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

    10、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11、說法三:和氏璧是拉長石。

    12、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

    13、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14、說法四:和氏璧是綠松石。

    15、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16、”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

    17、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18、擴展資料和氏璧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后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19、由于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20、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

    21、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

    22、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

    23、同時,由于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傳國御璽。

    24、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后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25、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和氏璧1.和氏璧是獨山玉。

    26、和氏璧產于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

    27、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28、2.和氏璧是和田玉。

    29、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

    30、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

    31、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

    32、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

    33、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34、3.和氏璧是拉長石。

    35、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

    36、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37、擴展資料:1.也有考古學者認為和氏壁是藍田玉。

    38、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

    39、2.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40、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玉和氏璧是什么顏色?和氏璧是什么材質的玉?和氏壁的材質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

    41、和氏璧是什么顏色?是什么材質的玉?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后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成為傳世之寶。

    42、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43、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44、”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45、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46、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47、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

    48、”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

    49、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50、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石也,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5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52、全文翻譯:楚國有一個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

    53、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土,歷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54、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55、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56、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哭血。

    57、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58、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壁。

    59、這個和氏璧被“得寶”的過程來看,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么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鑒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鑒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后,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60、為天下奇寶。

    61、由于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么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62、于是,"和氏璧是什么玉"的說法出現了很多種,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說法一:和氏璧是獨山玉。

    63、和氏璧產于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

    64、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65、說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

    66、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

    67、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

    68、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

    69、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

    70、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71、說法三:和氏璧是拉長石。

    72、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

    73、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74、說法四:和氏璧是綠松石。

    75、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76、"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

    77、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78、說法五:和氏璧是藍田玉。

    79、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

    80、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81、那么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顏色、什么材料?方言和田玉結合現有的知識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方言和田玉認為和氏壁的材質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以下三點就足以說明問題:? ? 一、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82、”“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

    83、意思是:今天您陛下得到昆侖山的寶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

    84、可見當時昆侖山的寶玉價值已經從珍寶上升為神器,為王者尊。

    85、昆山之玉又稱和田玉,昆侖之巔就是和田玉的源頭。

    86、這里充分說明了和氏壁是出產自昆侖山無任何一點疑問,因此和氏壁一定是高品質的特色和田玉。

    87、? ? 二、卞和得到的是一塊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

    88、“玉石之路”有6000多年的歷史,由昆侖山向中原(特別是楚國)馱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

    89、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玉,沒有藍田玉和拉長石,更沒有鉆石。

    90、? ? 春秋戰國時期王者用玉均為和田玉,楚國也應該不會例外。

    91、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據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點,斷定得到的是一塊少見的上等好玉,這才獻給楚王。

    92、卞和兩次獻玉未能得到認可的原因就是因為玉色不是白玉,看看文獻上對玉璽所描述的顏色:《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的顏色是藍色的,也正是因為不是白玉所以皇帝身邊的玉工不認可,但卞和知道藍色的和田玉比白玉更加的珍貴,高品質純正的藍色調和田玉本身就相當的罕見,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獻玉給皇帝。

    93、? ? 三、秦昭王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可見和氏壁只能是體現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價值,而當時和田玉已經從珍寶上升為神器,如果是塊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質再高,因為數量相對還是較多的,秦昭王也不會下這么大的血本來換,可見和氏璧擁有是極為罕見的顏色。

    94、《韓非子》:“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

    95、五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墨子和韓非子對和氏璧的認識,前者認為是珍寶中的珍寶,各國都想得到;后者說和氏璧不飾以五采,韓非子的意思是和氏璧是單色的,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去理解韓非子“五采”,我們會認為和氏璧沒有“五采”顏色,就是說沒有青,黃,赤,白,黑,這五種色,哪”和氏璧“該是什么顏色的玉呢?。

    96、 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97、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98、”這都說明和氏壁是藍色無疑。

    99、? ? 四、據史料記載,宋太祖陳橋兵變后僅獲了得兩方后周印璽,并未得到傳國玉璽。

    100、直到宋哲宗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在河南獲得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的玉印。

    101、經當時地翰林學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員鑒定,此玉為失蹤已久的傳國璽。

    102、靖康之變后,此璽又為金國所得。

    103、元朝時也有傳國璽出現。

    104、據《元史》記載,至元三十一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師木華黎之孫拾得家見人手持一塊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奪目,呈青綠色,方圓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后經監察御史楊恒等人鑒定,竟是秦以后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

    105、后來,這枚玉璽隨著北退的元順帝流落到了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蹤。

    106、? ? 和氏璧從卞和獻寶到始皇制作玉璽,以至后來神秘失蹤,至今已有2600余年。

    107、和氏璧隨著歷史的波濤而沉浮。

    108、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物證,也正是方言和田玉持有的一塊64.6公斤藍色調和田玉的顯身,徹底解開了和氏壁材質這一千古謎團。

    109、此塊罕見的藍色和田玉大籽是方言和田玉器公司珍藏的新疆玉龍河和田玉籽料,經過仔細地研究后開了三個窗發現內部玉肉色為湖藍色,三個窗口有二個窗口的玉質細膩近無結構,有一個窗口玉質略松,經分析,近有十公斤玉質略松,其余五十公斤玉質細膩渾厚。

    110、這塊罕見的和田玉藍色籽料顏色相當純正的藍,不似現在市場上較容易見到的偏藍色的青玉籽料,重量64.6公斤(尺寸:476*366*246mm),璞皮完美,玉質細膩溫潤,顏色湖藍,油度硬度細度潤度上乘。

    111、尤其可貴的是此塊藍色調大籽不但品質高,而且完整的皮沁色中有一面還形成了一副意境畫面,極似一條騰飛的黃龍,極稀少罕見,也昭示出我國國運昌盛。

    112、  月光石屬長石類礦物。

    113、和璧之謎在20世紀80年代被一位地礦學家破譯,他就是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

    114、1986年,他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布了這一發現:“和氏璧為月光石,產于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里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這一發現不僅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

    115、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

    116、  已故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多年研究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復制了一個和氏璧,重現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117、  也有學者認為和氏璧是綠松石。

    118、  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119、”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120、”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

    121、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122、  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

    123、  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經過考證,都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124、關于“和氏璧”的記載,最早見于《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于荊山,奉獻楚厲王。

    125、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

    126、武王即位,和復獻之,王以為誑,刖其右足。

    127、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荊山,淚盡而繼之以血。

    128、王見狀,使人問其故。

    129、和答曰:“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130、因感其忠,憫其刑,封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131、“和氏璧”產生的時間和地點: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

    132、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襄陽市南漳縣境內。

    133、問題之一:和氏璧是什么材質?猜想1:獨山玉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

    134、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135、猜想2:和田玉不管是和田籽料還是山流水料,都特征明顯,當時宮中不乏玉石鑒定高手,由此可見卞和所獻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136、猜想3: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

    137、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