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08-31 14:36:22 來源:
教育不公平 很公平的(教育不公平)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教育不公平 很公平的,教育不公平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教育優質資源(包括教師,教學設備、教學先進理論等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分配不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不公平(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接受教育權利差異);城鄉公平缺失 從2002年全社會5800多億元的教育投資來看,當年,占全國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只獲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數的城市卻獲得了絕大部分,從這個數字可見一斑。
2、在很多農村、山區,九年制義務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適齡孩子沒能力和機會入學,輟學率相當高;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師資得不到保證,學生們坐在危房中讀書很常見,學校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教師,只能上最基礎的幾門課。
3、反觀,在城市中的學生,卻享受著不斷升級換代的教育設施,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課程,在家長的安排下上著各種課外輔導班,接受素質教育。
4、這種公平缺失嚴重挫傷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城市,農村的孩子一直接受著劣等的教育,并將農村居民的低素質持續下去,造成長期性的城鄉差異。
5、地區公平缺失 有個對比是典型寫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宣布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時,稱北京市的毛入學率達49%,即為平均數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學年初教育事業統計公報顯示,該省2002年的毛入學率僅8.64%。
6、兩個數字一對比,發現兩個地區的入學率相差5倍還多。
7、以矛盾的焦點高校來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數目、質量遠遠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區,這些高校的經費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當地政府的支持,作為回報,在招生政策上表現為向本地區傾斜,劃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額給當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當地招生。
8、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很多高校較少的省市、自治區的學生的升學,為了考上大學,只有拼努力、毅力、體力、精力,嚴重地影響了這些學生的正常發展。
9、此外,在長期傾斜性的經濟政策支撐下,造成了我國較大的地區發展差異,地區間居民的收入差異很大,而我們看到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來進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須支付高額的費用(而且這個費用依然在上升),這種狀況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
10、國家政策失誤的后果讓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擔,顯然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11、階層公平缺失 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后,我國的一個現實是消滅了剝削階級,階級矛盾已經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了。
12、但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后,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現實是勞動人民內部出現了分化,很多階層分化出來。
13、階層除了所從事工作性質的差異外,另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收入差異。
14、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收入差異逐漸演變為身份差異。
15、收入越高的人,如私營企業主、民營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各種技術人才在社會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進城務工者、個體小商販、下崗失業人員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逐漸降低,失去了在文明進程中的話語權,淪為弱勢群體。
16、由于這些新的變化,新的教育公平問題也應運而生,就是階層公平缺失。
17、這一點,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顯地體現在合法化的擇校費之類“錢學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開的“權學交易”中。
18、有了錢,就能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就讀,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踏入一條寬闊的教育和職業路徑;有了權,就能通過權力的運作,讓自己和后代享受優秀的教育,甚至是“名義”上的教育,從而更利于權力的擴大。
19、配置公平缺失 前面主要是從教育的消費者角度來看的,從教育的供給者角度來看,也存在著嚴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
20、而這一點也隨著今年“兩會”的召開逐漸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關注。
21、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現是各高校對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經費的肆無忌憚的爭奪。
22、前些年,國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體素質,實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對一些高校進行了重點扶植;近幾年,又出于建設一批重點高校的需要,對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幾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經費。
23、但反觀其他一些高校,它們擔負著“擴招”的重任,面對著迅速發展的需要,其實他們更缺乏資金,而且他們資金的來源渠道更窄。
24、我們不免對國家的傾斜政策提出了疑問,到底是將教育資源傾向于一些尖子生(而且這些學生很大部分都會選擇出國的路),還是將教育資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誰也不能肯定他們以后的發展如何)。
25、 在城鄉、地區、階層差異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鄉、地區、階層界限,實現跳躍,從而過上更為康實的生活,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途徑。
26、社會的穩定,往往依賴于各種差異之間的和諧、融合與流動。
27、假如一個體系內的差異擴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差異之間的界限森嚴到不可流動的地步,這個體系必陷入混亂和崩潰。
28、這種現象我們已經看到過了很多,林肯時期的美國、元末時期的蒙古王朝、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等等。
29、而如何縮短這種差異、連通不同的群體,教育無疑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方式。
30、通過教育,處于弱勢的群體獲得了通往較高層群體的渠道,他們有了奮斗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會有益地降低對現狀的不滿。
31、反之,如果沒有了教育這個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這個群體便會找不到一種改變自身狀況的方式,社會失去了自我調節的機制,以至矛盾無處化解、不滿無處釋放,于是混亂便不可避免了。
32、這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能夠存續下來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始終可以找到一條升級之路,“一朝題名天下知”,“一人得道,仙及雞犬”。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