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2-08-20 20:18:15 來源:
花鼓燈是哪個省的地方戲(花鼓燈)
大家好,小霞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花鼓燈是哪個省的地方戲,花鼓燈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花鼓燈的舞蹈是藝人們長期深入觀察生活,運用比、興的手法,充分表現自身思想感情的舞蹈語言。
2、例如從鳥兒在枝頭喃喃細語的形象中創作出的鳳凰三點頭,有感于春風楊柳而創作的鳳擺柳等,都是從生活現象中提供升華成為優美的舞蹈動作。
3、 演出特點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
4、“大花場”的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有人物、情節的小舞劇,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征的表演。
5、歌唱部分統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
6、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
7、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8、“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
9、人數一般為單數,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為“傘把子”,其余“鼓架子”、“臘花”各占一半。
10、表演量,“武傘把子”舞罷,奔至上場門,高喝一聲“唉”,引出群舞演員。
11、“臘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動著扇花、手絹花,或做各種造型姿態,在狂歡般的鑼鼓聲中魚貫而出。
12、演出中,“傘把子”一把岔傘指揮全局,“鼓架子”和“臘花”聯接轉換各種圖形,表演熱烈、奔放的集體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長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難度技巧。
13、演到激烈處,眾“鼓架子”伴著鑼鼓點節奏,常常吹起高亢悅耳的口哨。
14、傳統的“大花場”隊形,先跳“走四門”,再跳其它圖形,有“五朵梅”、“蛇脫殼”、“兩堵墻”等20余種。
15、“大花場”舞罷,全體演員在“傘把子”帶下跳出場。
16、“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情節舞,這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
17、主要表現男女相互愛悅、嬉戲逗趣的情景。
18、“小花場”也有文武之分,文場以唱為主,舞次之,武場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為主,唱次之。
19、“小花場”的歌唱以“臘花”為主,“鼓架子”幫腔、陪襯,內容多是即興編唱。
20、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員招手,煞住鑼鼓,二人站在場中唱,結束后再起舞。
21、在懷遠縣還流傳一種雙花場,為兩個“臘花”和一個“鼓架子”的三人舞。
22、其中,有“二女爭夫”的情節,有戲劇矛盾,表演起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23、“盤鼓”是舞蹈結合雜技、武術等技巧表演。
24、“地盤鼓”為地面上的雙人技巧表演。
25、“中盤鼓”,一種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種造型姿態;另一種是雙人配合的跟頭技巧,如“過山”等。
26、“上盤鼓”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種造型姿態,如“坐肩”“鴨子鳧水”等,還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鷹叼小雞”“雙挎籃”等等。
27、花鼓燈歌唱部分統稱燈歌,主要唱調有“慢超牛”、淮調、“衛調”等十余種。
28、曲調抒情、緩慢,而舞蹈則節奏強烈、急速,因而歌的時候不舞,舞的時候不歌,燈歌唱詞的基本句子形式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結構,最常見的鋪陳、對比、問答和重疊;燈歌曲調跳躍多,演出現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進行修飾,燈歌音樂的主要特點為:無論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結尾由鑼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過門,然后再接著唱。
29、較流行的曲子有《傘把子調》《小鼓架子調》、孟姜女等。
30、花鼓燈鑼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組成,使用的樂器以花鼓、大鑼、大鈸為主,配以小鑼、小鈸、脆鑼。
31、花鼓燈鑼鼓音樂的節奏型式多變、歡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氣呵成。
32、它的基本節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條鼓2/4∣匡匡次次∣,長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鳳凰三點頭”等等。
33、鼓的演奏技巧變化豐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擊、輕打,忽而用“壓錘”“搗錘”,突然又打響鼓邊,充分調動音響、音色效果,造成聲音效果上的差別,有效地發揮鑼鼓音樂表情性的特點。
34、后場小戲有《小圓房》、《小貨郎》等。
35、一般是兩人或三人情節簡單的生活小戲,有的是有情節的對唱,演完小戲,演出告結束。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