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1-12-20 23:23:06 來源:
濕疹圖片初期癥狀圖片
濕疹圖片初期癥狀圖片
大部份濕疹癥狀都在生命的早期出現。該癥狀可能在 3 個月大的嬰兒開始。70-95%的患者﹐在 5 歲前就開始患該癥。
在嬰兒時期﹐斑疹會從面頰開始﹐延至頭皮﹐然后在外上臂及腿部出現。但通常不會在穿尿布的部位出現。鱗屑狀﹐干燥﹐及紅色成塊狀的斑疹是該病的典型癥狀。有時斑疹會因過度抓癢而引致液體流出﹐因而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皮膚可能因發炎而變厚及變色。
在童年時期﹐濕疹大部份出現在面部的口部周圍﹐以及眼部的周圍。頸前部位﹐手肘接皺處﹐膝后﹐足踝及手部是常受影響的部位。如手指受感染指甲會凹陷。濕疹是一種慢性病,會不斷地復發。通常在童年時期或青春期會得到改善。
大約有 40%的患者在青春期時癥狀完全消失。如癥狀在童年時期過后仍繼續存在,皮膚損傷的部位會干燥,由紅式變為棕色。并且因為長期抓癢,皮膚會變厚。有些患者因為痕癢難以忍受,尤其是在晚間特別痕癢時,抓癢得厲害以至皮破流血。
急性濕疹:大小不等的丘疹、小水泡出現,會劇烈搔癢、反覆發作為主要特徵,常因過度抓癢導致破皮,讓病況更嚴重。
亞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癥狀減輕后,皮疹以丘疹、結痂、麟屑為主,最明顯可以看到「脫屑」現象。
慢性濕疹:因為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開始出現慢性炎癥,導致皮膚開始增生、變厚。
混合性病灶:急性因為外在接觸過敏原或搔抓的關係,再急性惡化,是很常見的,像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身上幾乎都是混合性病灶。
濕疹的原因
濕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遺傳因素﹐免疫超過敏反應﹐皮膚障礙缺陷等﹐ 所有這些都是濕疹的復雜致病因素。環境的因素﹐例如寒冷的天氣﹐空氣中的過敏原﹐過度干燥的皮膚﹐感染﹐以及情緒上的壓力都是發病的誘因。
有時塵埃﹐藏塵的物品﹐如地氈﹐羽毛枕頭﹐鵝毛被﹐絨毛動物玩具﹐亦會使癥狀加深。就算清除空氣中的敏感原亦很少使癥狀得到長久的紓緩。
患有濕疹的兒童常會對食物敏感。食物與濕疹本身的互相關係是很復雜的。食物敏感原可引起斑疹﹐和可以引起皮膚癢。抓癢皮膚可以令濕疹更壞的。
濕疹的治療方法
在急性期的濕疹,要先思考誘發的原因。例如嬰兒、孩童、青少年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的體質因素,成人如果發生在手指就要考慮汗泡疹,如果在接觸了特殊物質后發作則要考慮接觸性皮膚炎。醫師會先建議避免誘發的因子,并且開藥進行消炎、止癢,并且預防感染,目標是避免急性濕疹嚴重發炎或反覆發作。因為嚴重的發炎、感染,以及反覆的發炎反應會使皮膚每況愈下,進展成亞急性甚至是慢性濕疹。
在亞急性期的濕疹,如果進展到這個階段通常代表患者之前已經反覆急性濕疹發作過一段時間,暗示著患者有濕疹的體質,并且皮膚的表皮層已經不是健康完整的狀態了。因此醫師除了癥狀治療以外,通常還會提醒患者避免各式的誘發因子,并且強化保濕,希望讓已經受損的表皮能夠逐漸復原。
而慢性期的濕疹,表皮已經反覆嚴重發炎一段時間,粗糙、不健康的表皮很容易就又會引起發炎。這個階段的治療重點會放在積極保濕,讓新的角質能夠逐漸取代受損的角質,回到健康的皮膚狀態。
以下介紹一些常用的癥狀治療藥物:
外用類固醇可以在輕微至中度嚴重程度的濕疹達到不錯的消炎以及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會擔心皮膚萎縮或變薄的副作用,因此醫師有時會使用局部的免疫抑制劑(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例如 tacrolimus or pimecrolimus)來幫忙控制疾病。
抗生素與抗霉菌藥物分別會被使用在伴隨細菌或者是霉菌感染的濕疹患者身上,這類藥物可以控制感染,避免感染讓濕疹更加嚴重,但這類藥物一定要配合醫囑吃完整個療程,避免產生抗藥性害人害己喔!
抗組織胺是常見用在濕疹患者身上用來止癢的藥物。雖然有些專家認為這類藥物實際的止癢效果不強,有效的塬因可能是因為嗜睡的副作用。研究也發現會產生鎮靜效果的抗組織胺(diphenhydramine, hydroxyzine, and cyproheptadine)比較有效,嗜睡負作用弱的抗組織胺效果就比較差。